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黄伟清)一场全城为东北24名“迟到”考生进行的爱心送考大接力,在感动和温暖了外地人的同时,也感动了南京人。本报长篇通讯《南京不愧是博爱之都》一文昨天见报后,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众多市民致电本报热线,叙说他们的感动,表达他们作为一个南京人的自豪。
“这件事发生不奇怪”
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吴晓茅:那天我正好坐车出去办事,从广播中听到这个事情后非常感动,为南京人感到自豪。今天看了南京日报的报道,我体会更深。我想,这件事是出租车司机、路管人员、交警的爱心接力,也是南京全体市民爱心的接力。比如,看到这个车队过来后,车辆都主动为他们让路。我还想,发生这种事情绝不奇怪,它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南京市民道德风尚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流露。我们会把这件事当作对学生进行“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最生动的题材。
“小事也能体现博爱精神”
南京市市容局组宣处干部徐少林:这篇报道真实感人,我看了好多遍,每次看完都有种莫名的感动。我是外地人,在南京工作生活近10年时间,在这期间,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博爱、宽容的精神。我在单位也从事宣传工作,以后要多向你们提供这方面的素材。如市容部门有不少社区保洁员是外地人,每到过年过节,总有好心人给他们送来饺子、棉衣、鞋子等用品,让他们在外地同样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虽然是小事,不也正体现了南京的博爱精神吗?
“市民一言一行都关乎城市形象”
钟山花园城小区居民丁爱民:这件事情本身让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场爱心接力完全是自发的,这是南京城市博爱精神的体现,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看了南京日报的报道后,我为自己是南京市民感到自豪,可我又反省,一件好事可以弘扬城市精神,而一句脏话或者随地吐口痰,也会毁坏城市的形象。作为一个市民,自己以后要从小事做起,不能“不拘小节”。市民一言一行都关乎城市形象,每个市民都要自觉维护。编后:一场爱心接力,感动了外地来客,感动了一座城市,感动了远在北京的省市领导;一场爱心接力,展现了市民精神,提升了城市形象,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这件事对你有何触动?一个人的行为和城市的文明有何关联?城市精神如何在你我的行动中体现?你身边有类似的感人事迹吗?本报今起推出专栏“‘爱心行动’大家谈”,欢迎参与。热线电话:025-84686195,电子信箱:tousu@njnew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