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钥匙那天,天气也和今天一样特别冷,可我身上感觉特暖和。”回忆起三年前入住广渠门北里36号院的情形,82岁的徐大爷仍很激动。看起来身体很健康的徐大爷,是在小区遛弯时碰见记者,并主动和记者攀谈起来的。
与许多“城市贫民”相比,徐大爷是幸运的。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北京市建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门已举行的四次“广渠门北里36号院廉租房摇号配租活动”中,仅有359户伤残优抚、劳模家庭幸运摇中并入住该小区。
富裕京城的惟一
3月5日,即今年全国政协会议的第1号提案——《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出来的第三天,本刊记者来到了目前北京惟一的廉租房小区进行实地探访。
春节之后的第一场大雪,令本属暖冬的京城享受了一次瑞雪的“洗礼”。本刊记者来到广渠门北里36号院探访的时候,正刮着凛冽的寒风,但小区里依然有不少老人在遛弯。“这里住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人老了也没什么事情可干,就下来走走。”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徐大爷在寒风中与记者交谈。
“你要是早上8、9点的时候过来就好了。”60多岁的毛大爷告诉记者,一般在这个时间段,是小区老人最集中的时候,大爷大妈们聚在小区南门处晒太阳、聊天。
毛大爷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女一家五口人挤住在一套套内面积仅69平方米的三居室里。他们一家属于第一批入住廉租房小区的。“虽然是三居室,面积还是小了点。”毛大爷说。不过相对于之前一家人在前门那20多平米的蜗居,“已经很满足了”。
而徐大爷住的地方就宽松多了。“我和保姆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二居室里。”徐大爷说。在这个廉租房小区里,50平方米的一居室有132套,60平方米的二居室有162套,69平方米的三居室有108套,55平方米的无障碍居室有26套。
这些住房困难的优抚家庭或市级以上老劳模,每月按每平方米2.4元上交租金(包括物业费)。北京市廉租住房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其实主要是用来解决为国家做出过贡献或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那些家庭的住房困难的。”
事实上,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或许不会知道在这个“广渠门北里36号院”里,有着北京市目前惟一的廉租房小区。这绝对是个黄金地段。这个位于崇文区广渠门立交桥西北角的“京城仁合”小区,由一栋“凹”字型的大楼和两栋“L”字型的大楼组成。
三栋大楼的建筑空间布局,吸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围合理念,外立面则以老北京特色的暗红及浅灰色相间,来诠释现代京城的古朴情韵。小区南面的“凹”字型大楼就是廉租房区;而北面两栋“L”字型大楼围合的四合院是商品房区。
为了使两个独立的区域不失为一个整体,中间仅以绿化带隔离。漫步廉租房区域,中央花园里,几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极富古典意味。整个设计和布局与普通的商品房小区并无二致。很难想象,这竟是个专为“城市贫民”打造的廉租房小区。
不同的地方或许在于,考虑到住户的特殊性,廉租房区里多了许多无障碍设施,如专为残疾人设置的轮椅专用道。廉租房区里还设计有老年活动室、医疗保健室等设施。当然,这里没有商品房小区固有的车库或车位,只在南面设置了一个自行车车棚。
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在建设伊始,这里就已被深深地烙上了“德政工程”的印记。“来这里采访的记者可多了,也常有领导或参观团来。”徐大爷说。而一旁正在当“治安巡逻志愿者”的毛大爷插话告诉记者,元宵节那天他才刚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
这些让这个本该普通的小区变得特殊起来。每一个来此参观访问的人,似乎要寻找的总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可以追寻的痕迹。
2002年1月,北京市开始筹备廉租房的建设。10月,经市政府批准,在广渠门北里开工建设3.3万平方米廉租房。11月1日,北京市和建设部的相关领导参加了当天的开工奠基仪式。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中央的关注。2003年9月2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来此视察。
2003年9月2日,廉租房结构工程封顶;10月进行了装修和设备安装。2004年2月10日,作为“2002、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的广渠门北里廉租房小区终于正式入住。第[1][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