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沈晨
再过十几天,就将迎来北京奥运倒计时五百天,连串大型活动会把中国带入一个名副其实的“奥运季”里。中国运动员也正积极备战,迎接硬仗。
然而,西方媒体却将目光投向一些细节中。
“奥运在即,北京开始下大力气整治随地吐痰、排队夹塞儿等不文明行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这样向观众介绍迎接奥运到来的北京。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吉迪恩·布拉赫曼发表了一篇文章,直言中国开始重视自身“软实力”的建设。
美英媒体“一实一虚”两则报道,都将“软实力”视为中国发展的重心。两会上,“软实力”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软实力”称得上两会期间的“硬话题”。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一九九0年提出的概念,目前已成为判定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度量衡。其意思是,国家应该考虑通过文化、文明、政治、外交等的说服力,而不是武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真正的强国。”全国政协委员杨胜群认为,只有文化复兴了,中华民族才可以说是真正完成了伟大复兴的任务。
曾在法国居住过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爱莲表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过硬的软实力,我对此深有感触。”在她的眼中,法国民众讲究卫生,言行举止得体,待人接物恭谦有礼,“法国人的高素质赢得了我对他们由衷的尊重”。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素质。”陈爱莲认为,公民的素质是国家实力的一个侧面反映,“没有高素质的公民,无论走到哪里,这个国家的人都会被人歧视。”
其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认为,提升“软实力”需要从学习和研究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开始。
“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并不是件容易事。“节约、创新、和谐,都需要一种文化。文化的发展,相比科技的发展,路可能更漫长。”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认为,中国公民的文明礼仪程度需要花大力气去改进,中国的“软实力”要真正具有强大影响力,还任重道远。
显然,奥运会上,东道主中国要争的不仅是金牌。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