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牛黄”用药安全
■两会传真■本报记者 张鲜堂 中国医药报记者 张国民
全面整顿药品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国内天然牛黄资源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并导致天然牛黄走私严重,国内市场假冒牛黄时时出现,品质参差不齐,已经直接威胁到百姓用药安全的现状,参加“两会”的部分医药界代表、委员非常关注,他们呼吁,尽快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整治天然牛黄市场。
两会期间,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打击走私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应该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议案。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物以稀为贵,近年来国内市场天然牛黄价格不断攀升,甚至比黄金还贵。在利益驱使下,制售假冒伪劣天然牛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国外出现疯牛病后,国家决定禁止进口天然牛黄,走私活动猖獗起来。天然牛黄来源更为复杂,销售渠道更为混乱,质量进一步下滑。
天然牛黄资源匮乏、来源混乱、质量下降,不仅给中药产业带来信誉危机,也直接威胁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陈勇代表建议,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对天然牛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走私天然牛黄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治天然牛黄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首席研究员李连达指出,天然牛黄市场混乱,根源在于资源稀缺,供应不足,制售假劣行为有利可图。要想从根本上规范天然牛黄市场,一方面要坚持打击制售假劣行为,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和积极推广药效优良、质量可控、价格低廉的天然牛黄代用品,同时引导有关药品生产企业除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外,尽量使用代用品,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普通患者的用药需求。
“近年来,国家陆续批准了三个牛黄代用品,但目前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天然牛黄资源紧缺的问题。”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介绍,“人工牛黄”价格低、产量大,但药效较差;体内“培植牛黄”内在药效较好,价格较高,但产量几乎为零;“体外培育牛黄”作为国家一类新药,药效和品质已得到证实,价格居中,但产业化走得很艰难。湖北团代表在议案中指出,一定要解决国家文件执行不力、有令不行的现象。
陈勇代表认为,目前三种天然牛黄代用品中,“体外培育牛黄”发展前景较好,国家应大力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研究论证其内在功效,使其尽快产业化,补市场之不足,从根本上扼制走私和制售假冒伪劣天然牛黄,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