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琼黎风俗图》从河南回到海南,让海南省博物馆进入了大众关注的视野。再过半年多,省博物馆新馆就将竣工,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省份,海南省博物馆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完成它的第一次亮相?馆藏文物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体验呢?记者今天前往省博物馆进行了探巡。
民族文物最具特色
虽然省博物馆成立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但是设立征集部征集文物还是2003年时候的事情。征集部主任、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系的章佩岚告诉记者,目前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约有10000余件,由于正在清库建档,所以还不能提供详细的文物清单,但是从征集的情况来看,海南的民族文物应该是省博物馆馆藏的一大亮点。
章佩岚说,省博物馆的文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历史文物,主要依靠考古发掘;二是近现代文物,侧重点在海南华侨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文物以及海南本土反映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文物,如军功章、捷报、公报等;第三种则是民族文物,即反映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生产、生活情形的物品,这也是省博物馆近年来大力征集的方向。
据介绍,目前省博物馆藏有黎族群众从事生产劳动的完备工具,尤其是棉纺织工具和成品,更是成为重点征集的对象。现在省博物馆收藏有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的一整套工具,而且从原始的踞腰织机到最现代的水平织机都一应俱全,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黎族棉纺织技术的诞生、发展的轨迹。在纺织品方面,章佩岚重点介绍了黎族纺织之前的树皮制品,包括被子、衣服、腰带等。这些制品都是由海南“见血封喉”的树皮制成,经过鞣制后,竟然柔软洁白得跟小羊皮一样,令人惊叹。而制作的一系列工艺和工具等,也都被省博物馆完整地整理收藏,一旦对外展出,相信会引起轰动。
克服困难多渠道征集
作为一个从业20年的文博工作者,章佩岚说她现在扮演的角色有点像商贩,学习和别人讨价还价。这句戏言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省文物征集工作的艰辛。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现在博物馆只是根据办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去收购一些文物,而对于散落民间的珍品,很多时候还只能处于望洋兴叹的状态。
章佩岚说,例如根据陈列展览的需要,她一直想复制一个近代海南家庭的原样,所需要的家具摆设等都已经看好了,但是需申请专项经费,暂时不能完成心愿;另外近年来,也发现了一些珍品,一旦收集展出,在全国都会引起轰动,但因为一笔不菲的经费,还在犯愁。
在内地不少省份,收藏家的捐赠是藏品的一大来源,可是在海南,这样的人屈指可数。章佩岚说,2005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先生把自己在海南岛历经10余年收集的90余件民族文物精品,全部捐赠给了省博物馆,这对于底子薄弱的海南省博物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收藏热在海南兴起,收藏爱好者们也向省博物馆捐赠了诸如日军侵略海南时期的画报等珍贵文物,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藏品缺乏价值。
展览将以特色取胜
在采访中,章佩岚多次向记者提到了山西省博物馆。据介绍,这个馆共有40万件藏品,其中展出的20000余件,几乎件件都算得上是镇馆之宝,和它相比,省博物馆的差距就显得越发触目。
然而随着新馆竣工日期的临近,省博物馆开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藏品少、规模小的省博物馆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呢?省博物馆馆长丘刚告诉记者,目前馆里正在和有关部门进行设计,展览将突出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和边疆特色,将会以富有观赏性、趣味性的形式,让参观者读懂海南的历史和现状。
丘刚介绍说,除了民族文物之外,海瓷也是省博物馆馆藏的又一亮点,据悉,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有关部门对西沙地区海底文物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打捞,收获颇丰,目前这些物品已经从国家博物馆运来海南。本月16日,对西沙地区海底文物的第三次打捞工作也将启动,相信届时会有令人兴奋的斩获。
丘刚告诉记者,中央和省里的有关领导曾多次指示,要求省博物馆的展览要让参观者看得明白、看得进去,要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每一个参观者。为此他们考察了国内多家博物馆,吸收先进的布展技术和手段,为省博物馆的首次亮相做静心准备。丘刚说,他们正在从事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有压力也有挑战,希望省博物馆的工作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促进海南文博事业的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