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10年,带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从一个捡垃圾、收破烂的瞎子,发展成万州最大的猪倌。”3月10日,万州区牌楼街道办事处石峰村移民周武生见到记者时,连忙放下手中的猪饲料。10年前,他靠捡垃圾、收破烂为生。在三峡移民搬迁中,他的土地被征用、废品收购店要拆、家要搬。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搬迁后吃“低保”;要么重新创业。但盲人周武生选择了后者,他把发展项目锁定在办养猪场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取得了成功,获得2006年度“振兴重庆争光奖”提名奖,规划明年出栏生猪1万头。
周武生
移民前心里没谱
现年45岁的周武生出生时双眼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20岁那年,因视网膜脱落最终双目失明。之后,他孵过小鸡,喂过山羊,帮别人磨过地板砖。后来,看到别人捡垃圾每天可以挣二三十元钱,于是夫妇俩也决定去捡垃圾,随后开办了一个废品收购店。经过多年艰辛打拼有了些积蓄,那年他们建起一栋一楼一底的小楼房。接着,又办起了洗车场,虽然人辛苦,但生意很红火。
2001年初,牌楼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找到周武生说,因为三峡移民搬迁,他所在的青龙村2组要被征用,叫他考虑搬迁。
周武生当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往哪里搬?搬了以后又怎么维持生计?他心里沉甸甸的,没有个底儿。
抓移民机遇弃低保当“猪倌”
这时,摆在周武生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搬迁后吃“低保”;要么重新创业。周武生经过反复思考,选择了后者,并把发展项目锁定在办养猪场上。
但妻子江书芳非常反对丈夫搞猪场。她说:“养猪投入大,风险高,万一遇到疫情,血本无归不说,一家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左邻右舍也都劝周武生吃“低保”。
周武生思来想去最终回答那些规劝他的人说,移民搬迁本身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能在发展的大好时机上睡大觉,一定要办个养猪场。
他盘点了自己的所有积蓄不过10万,加上移民补偿总共也才20余万,而他的想法是建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养猪场,投资要40万元。周武生东拼西凑仍差两万元。牌楼街道石峰村党支部书记苏新被他感动,主动借给他两万元钱。
收到市委书记贺卡
2001年11月,经过7个月的紧张修建后,一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养猪场建成了。
去年,他出栏生猪800头,实现产值60多万,利润8万多元。目前不但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多少有了些结余。
周武生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只是移民的一个缩影。“三峡移民看重庆,重庆移民看万州。”万州区移民局负责人说,万州规划动迁人口24.4万人,实际搬迁人口26.2万人,占重庆库区的四分之一。他们始终坚持“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的方针,移民们在搬迁过程中也能动地发挥了主观积极性,确保了三峡移民工作有序推进。
周武生的事迹也逐渐被外面知道,他获得2006年度“重庆争光贡献奖”提名奖,今年春节前夕,市委书记汪洋在给他的新年贺卡上也特别写到“感谢他对重庆的关注和支持”。他说,明年他的目标是要出栏1万头生猪。
直辖10年 社会更和谐
“迁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周武生说,直辖10年来,他和三峡其他百万移民一样,在党和政府的移民政策关怀下,个人的事业得到了发展,腰包也鼓了起来。但让他感受最深的是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他举例说,以前捡垃圾、收破烂时,由于自己是个瞎子,妻子不识字,常有人整他的秤。现在好多了,不但没有人耍他的秤,在他进猪饲料时,一些供货商还时常将一些零头尾数抹了,不收他的钱。邻居们也和谐相处,一有空就来帮他的忙。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周武生在养猪场喂养猪崽 记者 邹飞 摄
2006年4月26日,江津吴滩镇,忠县三峡库区165米下移民赶到了江津,搬进了新家 记者 龙在全 摄
新闻背景
重庆库区已搬迁移民102万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三峡工程搬迁的移民总数将突破规划的113万人,三峡库区最终移民人数将达到140万。目前三峡库区至今已搬迁安置移民123万人,这些移民除了约14万人搬迁到了沿海和中部其他省市外,其余的100余万移民通过就地后靠、市(省)内外迁的形式,在三峡库区和市(省)内实现了搬迁安置。目前重庆库区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2.4万。剩余移民任务将在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前完成。
三峡工程淹没20个区市县
三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重庆两省市20个区市县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个组,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部分淹没的市区和县城4座: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忠县忠州镇、长寿区城关镇。
三期蓄水已完成两期
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的三峡工程。工程共分三期建设。2003年6月10日22时,三峡水利枢纽坝前水位达到135米,蓄水量达100亿立方米。2006年10月27日,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此次蓄水过程历时37天,蓄水达到156米高程。按计划,2009年蓄水至175米水位。本组稿件均由记者 李双全采写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