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仁代表——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本报记者 何勇
辽宁海城市西洋村党总支书记周福仁代表说:“除了因地制宜发展好现代农业、搞优质高效和特色产品外,还要在二、三产业上、在转移劳动力上下功夫,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周福仁代表说,要想通过二、三产业增收,就需要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这些“名村”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给民营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平台。
罗霞委员——
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赖伟行
“农民工的培训应着重于技能。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农民工培训工作实施效果却不够理想。”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霞说。
罗霞委员建议,政府要创新培训管理机制,整合包括民间在内的各种资源,不断开辟适应产业结构演变需求的新专业;对从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教师、专家也要进行资格认证,用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成为长期、固定的师资;加快《就业促进法》立法,将业已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下来。
李立明代表——
治理石漠助农脱贫
本报记者 李红梅
“西南重重大山中不少地区到处是石头。不治理的话,群众生活贫困,生态更加恶化,进入恶性循环。”广西林业局速生丰产林管理站助理调研员兼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李立明代表忧虑地说。
对此,李立明代表建议:“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不能再拖了,石漠化面积逐年扩大,必须启动石漠化专项治理工程,既解决生态问题,也可以帮助当地农民走出贫困。”
霍福华代表——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本报记者 刘泰山 贺林平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来自广东的霍福华代表说。
霍福华代表认为,政府应该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承担起“总舵手”的职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积极吸收社会力量投入。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社区流动,并完善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为投身社区卫生事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刘爱平代表——
调动村干部积极性
本报记者 裴智勇
湖南衡东县的刘爱平代表说,村干部生活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职责很重。由于没有足够保障,如今一些年轻人不愿当村干部,有的离职村干部因没有积蓄,晚年生活过得比较清苦。
刘爱平代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各方面共建共享,这其中离不开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他建议,应重视村干部福利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可提出一些具体的举措,以稳定村干部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张明梁代表——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本报记者 刘天亮 秦佩华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来自生产一线的张明梁代表呼吁全社会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张明梁代表说,多数院校的四年大学教育偏重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为此,张明梁代表建议:高等院校创新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高等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向专业培训,使企业的技能和岗位走向校园。同时,国家在扩大就业上给予大学生更多扶持和优惠政策。
白丹措姆代表——
保护好民族文化
本报记者 郑少忠 徐锦庚
“民族文化保护对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麻玛乡副乡长白丹措姆代表说,“我们门巴族既是民族文化保护的受益者,更要做民族文化保护的实践者,走好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两手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白丹措姆代表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有关法规,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上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