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研究室担负着我军装甲装备上装部分的专业论证、试验等任务。他们以保障“打赢”为己任,组成专家服务队,每年到边防海岛、上高山哨所、走戈壁大漠,为部队保障装备完好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家服务队”每年累计行程八万里,足迹遍布全军装甲部队
上高原、下海岛、走戈壁、闯荒漠,对装甲兵某研究所第五室“专家服务队”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每年累计行程达八万余里,足迹遍布全军装甲部队,相当于每年环绕地球一圈。
新疆红柳沟。大漠无垠,戈壁流火。在最炎热的关口,一位两鬓斑白的女军人带领着专家服务队,赶到了正在红柳沟驻训的某装甲团。这位年近六旬的女军人就是五室火控维修专家臧敏。为了不影响部队正常训练,臧敏婉言谢绝了团领导让她住县城宾馆的好意,坚持在驻训现场支起了帐篷,并搭建了简易厕所,吃、住、检修都在现场。这几年,为提高装甲部队战斗力和维修保障能力,她几乎常年奔波在部队,和年轻的战士一样爬战车、钻坦克,一项项检测故障,一道道排除,并手把手地给战士传授技艺,官兵们亲切地称她为“装备妈妈”。
西藏高原,碧空如洗。五室57岁的老高工闫存金无暇欣赏高原的绮丽风光,大口喘着粗气,步履艰难地奔走在西藏羊八井装甲部队射击演习现场。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头疼欲裂。但想到部队就要进行实弹射击演练,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连夜赶赴现场。他带着年轻人,连续奋战两天,不仅帮助部队完成了武器、炮控、火控、电器等项目的检查,还对一些故障车辆进行了紧急抢修,并指导部队出色完成了射击试验,得到了参试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
近3年来,该室先后整治恢复主战装甲装备数千辆,整治恢复保障装备近千辆,在检修过程中,他们还摸索出由过去的预防性维修向巡修、专修相结合的新路子,创新出平战结合维修装备新体制。
“专家服务队”走一路培训一路,短短几年几乎把全军装甲分队的维修人员轮训一遍
近年来,列装部队的新装备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复杂,而相应的配套维修设备和维修手段却没有及时跟上,有些连基本的教材和装备技术文件都没有。一些配发了新型装甲装备的部队在进行维修人员培训时,甚至不得不使用老式装备的维修教材。
为尽快扭转这个局面,该室科研人员主动承担起了此项重任。不同车型、不同专业、老装备更新换代产品的修理指南都需要体现在文字、图片和幻灯等方面,他们先后编写了上百万字的《装备修理指南》等技术文件,下发给部队。同时,他们还借装备普查之机,大力开展现场带教活动,走一路培训一路,几乎把全军装甲分队的维修人员轮训了一遍。
新装备缺乏专修设备,怎么办?
一次,该室蔡实高工在某部进行装备调研普查时,发现该部的坦克瞄准镜容易出现“三轴(瞄准轴、激光轴、接受轴)跑偏”的现象,影响了装备的射击精度。而部队没有专用器材,没有专门人才,对此现象经常是束手无策。由于项目小,无经费,很多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不予关注。出差归来后,蔡实立即着手组建项目组开始攻关。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一套简便实用的“三轴调校设备”,很快推广到部队。
据统计,该室科研人员先后为部队新型装备配套研制了百余种检测设备,配发部队上万台(套),较好地满足了新装备配发部队后对相应检测设备的需求。
走出实验室,奔赴战场前沿,在炮火硝烟中用科技催生装甲装备战场再生能力
东北某训练场,滴水成冰。一辆“红军”坦克被穿甲弹击得面目全非,正当参训官兵一筹莫展之时,只见3名来自五室的专家,冒着硝烟接近战车,用自行研制的信息化战场综合抢修设备进行紧急救治,一会儿,坦克呼啸着驶向战场。这是他们实施信息化检测、战斗中保障、战场上抢修,着力提高装甲装备战场再生能力的一个缩影。
为适应实战抢修要求,他们从实验室走向战场,先后进行了5次大型的实战性抢修试验,在实打实修中提高再生能力。他们研制的战场综合抢修车、轮式装甲工程车,机动性能强,抢修速度快;他们研发的掌上电脑综合评估系统,能通过网卡,把装备的损伤情况及时传输到指挥车上,让指挥部对战场毁伤一目了然,能迅速作出抢修方案,实施战场快速自救和抢修。
目前,该室已建成火控系统、观瞄仪器、电气设备、车辆综合电子等实验室,特别是建成了我国陆军首座机动电磁兼容实验室,先后对一系列新型装甲装备,进行了电磁兼容性评定,为武器装备定型并装备部队提供了可靠依据。该室副主任朱宗平历经4年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甲车辆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车辆状态保障资源管理信息的采集、输出和输入功能一体化。据统计,近几年,该室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