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后遗症”还是高等教育滞后“综合症”?
——人大代表会诊研究生“就业难”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就业难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在就业难持续困扰大学生时,就业难题日渐在被视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群体中显现,并非扩招“惹的祸”,而是高校相关招生、教学、管理及服务等发展滞后导致的“综合征”。
精英人才也遇就业寒冬
“如果说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那么,当作为精英人才被培养的研究生也为就业头疼,不能不引起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反思。”一些人大代表指出,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就业难在拥有更高学历的人才身上出现,令他们深感忧虑。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忻州市委书记张建欣说,研究生扩招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却加重了研究生就业竞争。2003年起,高校研究生就业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严峻”形势。几年来,研究生求职过程中,往往是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竞聘一个岗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求职意向看,毕业研究生仍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铁饭碗”为主,就业选择的单一,客观上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导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北京一所大学人事处负责人介绍,早在2004年,学校只提供不到50个研究生就业岗位,却有600名左右的研究生前来应聘。
就业难题的逐渐凸显,使很多学生家庭、特别是农村学生家庭陷入困境,培养一名大学生、研究生的“性价比”之低,令一些家庭和学子开始对上大学望而却步。
“在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会把不少家庭拖在贫困线上。”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城乡家庭和社会资金的巨大浪费。对大学生个人来说,不仅有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人生时间投入,而且还有家庭巨额的经济负担;对社会来说,教育投资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很重要的一笔,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找不到工作,这意味着国家对他的教育投入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高校“身子骨”弱在哪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人归咎于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扩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就业难”和扩招划等号。
“我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因为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只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的问题。”周济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说,还是太少了。”
很多对此观点表示认同的人大代表分析认为,造成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就业困境的更主要原因,是与高校人数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已严重不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分不开。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许健民说,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而真正有资历带研究生的导师数量没有增加多少。很多硕士生导师一人带十几、二十多个研究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细致的辅导,过去家庭式的教育也变成了“饭桌会议”,造成研究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许多学生高学历、低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正因为此,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重新到职业学校“回炉”,以增强专业知识和技术。
同时,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全国人大代表任正隆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培养目标的调整,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此外,一些人大代表认为,高校对研究生就业的管理缺位也难辞其咎。多数高校将目光聚集于本科生就业,认为研究生“不愁嫁”,导致研究生就业培训、信息提供及就业指导严重不足。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对研究生开展过此类培训。
诚然,择业期望值高、依恋“铁饭碗”等因素也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瓶颈”。在文科类专业的研究生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告诉记者,他们班上的研究生就业时只盯着公务员或高校教师,根本没人想去企业。
高校如何“自救”以缓解“就业难”
“与其一味抱怨扩招,不如抓紧时间调整教学、管理等步伐,尽快治愈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导致的‘综合征’。”人大代表认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不是孤立的问题,各高校和教育部门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自我治疗,以缓解就业难题。
“高校应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化。”早在2004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洪宇就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和革新与职业界及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必须对劳动力市场、新的就业领域和形式的出现采取相应的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改革专业与课程结构;允许职业界的代表参与高等院校的管理,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国内外实习锻炼,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许健民分析说,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方,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增强导师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管理,以保证研究生质量。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提升研究生求职技能,增强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科学认识。比如,可在研究生中做一个详细的调查,知道研究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辅导,找到就业优势。
张建欣认为,政府可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运用财政手段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工资待遇,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的差别,增大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对研究生本人而言,代表们认为,该剔除“跳板”心态,让自己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部分学生把读研的目的狭隘地理解为高薪高职,以研究生文凭为找个好工作的跳板,误解了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初衷。有些研究生读研期间不够刻苦,虚度光阴,毕业时体现出来的水平甚至不如本科生,有的连简单的报告都无力完成,更无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