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正明
3月14日
九个人报道全国“两会”,在北京忙了十多天,天天以电话、手机、e-mail联系,昨天好不容易凑到一起。老老少少序了一下长幼,结果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两位,六十年代的一位,七十年代的一位,80后居然有5名之多,占了绝对多数。
以“五六七八部队”报道“两会”,是个巧得很的搭配,也是个好得很的搭配。“五”拿大主意做计划,“六”敲敲边鼓兼打打杂,真正站到人民大会堂台阶上从人缝中钻进去觅代表委员、到新闻发布会上抢位子提问题、冲到各驻地做专访,离了“七”“八”,“五”“六”们还真不成。比如从驻地先去京西的丰台,再赶到东四环以外的华润饭店,一天行程上百公里,耗在路上的时间四五个小时,截稿前还要写出几篇稿子,需要的不光是体力,还要有对报道“两会”极高的热情和很强的新闻业务能力。“七”“八”们的工作效率也令“五”“六”们惊奇。“五”“六”们在一起,常常感叹:果然英雄出少年。
在报道“两会”的日子里,接到不少朋友电话,说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好看了。的确,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为媒体引来了眼球;但为媒体增色的,还有这些70、80后,是他们给我们的报道带来了生气、活力。
(本报北京3月14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