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认为
旅游珠宝市场存在四大问题
本报讯在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指出,目前,旅游珠宝市场主要存在四大质量问题。该中心提醒消费者,在东南亚旅游途中购买珠宝时最需留意祖母绿,防止商家把合成品当成天然珠宝销售。
四大质量问题须注意
一、定名错误,以假乱真。产品的标识与实际产品不符,通常是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达到以假乱真,赚取非法利润。此类现象多表现为石榴石冒充天然红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甚至有用玻璃冒充天然珠宝玉石的现象出现。
二、定名不准确,以次充好。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在标注中没有标明“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最常见的是对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商业上称为B货)或经染色、漂白、充填处理(商业上称为B+C货)的翡翠不标明处理方式,当作天然A货翡翠出售。
三、标识不规范。这在珠宝市场比较普遍,尽管可能不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但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同时也反映出部分珠宝企业对标准理解不够、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等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出售的珠宝玉石产品标识不明确,使用俗称进行定名,如将大理石玉定名为汉白玉;贵金属的标识不全,正确的标识应包括贵金属的材质及含量,如18K金可以用G18K或AU750来表示,但经常发现产品上仅标注了18K或750;将玉石类产品笼统地定名为“玉”,该类产品往往是玛瑙、蛇纹石玉、大理石玉、石英岩玉等中低档玉石。
四、假冒证书。伪造、涂改、复制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珠宝首饰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物一证的模式。但个别不法企业单位利用现代技术假冒检测机构的证书,达到一证多物或证物不符的目的,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这种现象在金银纪念章纪念币市场以及电视购物等非主流渠道中尤为突出。
警惕各种金银纪念币制售假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国际市场上贵金属价格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各种金、银产品的收藏和投资,以金、银为基本原材料的金银纪念币、投资币、纪念章等受到投资收藏者的青睐。由于金银纪念币、纪念章市场日趋火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部分不法分子开始进行金银纪念币、纪念章的制假、贩假活动。
在接受消费者委托检验的过程中,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现有的消费者从非正规途径,花费几千元购买的成套足银纪念章,经过鉴定为镀银的铜质纪念章。据消费者介绍,这些所谓的“足银”纪念章、纪念币,推销者采取了上门或电话推销、网上订购等方式进行销售,销售价格一般比正规途径购买有所优惠,而在销售过程中往往承诺金银纪念章、纪念币的质量和重量绝对没有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现国内问题纪念章、纪念币主要有以下三类:以假充真,以镀金、镀银的铜质纪念章冒充足金、足银纪念章纪念币进行销售;以次充好,贵金属含量达不到足金足银,以足金足银纪念章进行销售;伪造鉴定证书,一些不法公司利用消费者对于权威质检机构的信任,在销售纪念章、纪念币时,使用伪造的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使消费者所购买产品的质量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东南亚旅游珠宝市场最须留意
该中心分析指出,国内旅游市场的珠宝产品市场由于经营相对分散,经营者流动性大,从业经营人员素质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匮乏,是珠宝饰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重灾区。
在国内非主流珠宝市场中问题比较严重的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及假冒的翡翠饰品,特别是在云南、广西桂林等旅游时购买的翡翠质量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将经过漂白、充填、染色的翡翠按天然翡翠出售以及用染色石英岩冒充翡翠销售。而近年来,海南、珠海等地的旅游珠宝市场也已成为不合格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珠海。2006年免费检测期间,经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实验室检测购自珠海的7件样品全部为以假乱真,如将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将石榴石冒充红宝石。
消费者在东南亚旅游时购入的珠宝首饰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主要问题是旅游者将合成宝石当作天然宝石购进,最突出的就是将合成祖母绿当作天然祖母绿购进。由于涉及地域广、涉及金额巨大(仅2006年免费检测中涉及到的合成祖母绿饰品总金额就达到上百万元)、商品的来源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合成祖母绿被当成天然祖母绿销售已然成较为普遍的现象。送检的77件祖母绿饰品全部不合格,经检测73件为合成祖母绿,另4件为玻璃。此外,新加坡还首次出现了将合成碳硅石当作天然钻石销售给游客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