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商家把焦点对准了高校的大学生。随着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原本是上班族的消费品,大学生也不甘示弱。记者在淮海路一家商场的化妆品柜台上,看到两名大学生各买了一套一千多元的化妆品。柜台服务员说:“来柜台买化妆品的大学生真不少。
本报记者 姚瑾 摄影记者 郭亚佳
揭示消费四大怪圈
怪圈一:先敬衣冠后敬人
小林是设计系的大三学生,记者见到她时,她穿着刚上市的新款运动鞋,挎一个价值不菲的名牌包站在校门口,手腕上、脖子上戴着几条金链子。问及她消费这些名牌的心理动机,得到的回答是: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可以增强自信、提升自身形象,获得别人尊重。
记者表示异议,说修养和学识才是获取别人尊重的必要条件,她却持反对意见:“修养学识是要有,但是如今的社会就是‘先敬衣冠后敬人’,再有修养,如果穿得不上台面,出门吃饭买东西连服务员都不热情。”
怪圈二:节衣缩食只为“面子”
记者采访发现,以上海高校餐厅的价格标准计算,大学生每月的饮食费用至少应在300元左右,男生相应还要高些。然而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女生和相当比例的男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
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她的观点:“女孩子么,总要越漂亮才越有自信,所以化妆品和衣服是无论如何缺不得的。至于吃饭,本来也不能吃太多,要保持身材。”
此外,恋爱经费也是大学生支出的主项目。“一束花30元,一个毛绒玩具60元,一条裙子200元,饭钱另算。”这是上海某大学一位男生开给记者的“爱情月单”。他还表示,遇上生日、情人节、圣诞节甚至三八妇女节这样的特别日子还要节衣缩食。
怪圈三:明星效应“生效”
在接受访问的学生中,大部分人表示有明星代言的广告看后印象深刻,对这类产品认同率也较高。对于男生,可能更多地欣赏体育明星,女生则是崇拜演艺明星较多。这些追星族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会买自己偶像代言的产品,会模仿偶像的衣着。
大学生小姜告诉记者,自己除了喜欢打球外还疯狂崇拜NBA某球星,曾经跟他父母软磨硬泡一个月,要一双价格上千元的篮球鞋。他就是觉得这样可以拉近跟偶像的距离。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名女生告诉记者,在去年的超女总决赛时,她花掉几百元话费为自己的支持对象投票。
怪圈四:跟着时尚走
记者从上海某艺术类大学一位女生宿舍管理员那里了解到:她经常能在清理垃圾时发现被扔掉的衣服鞋子,一般都毫无破损,只是不再流行。
有少数学生家境富裕,可供支配的生活费也高于常人。听学校老师说,有一位男生,嫌学校的住宿条件差、学校餐厅的饭菜不好吃,干脆在校外租房过起小日子,偶尔找同学玩游戏时才回宿舍住一晚,并且经常打的下馆子,生活得很滋润。记者找到了这位男生,问他:“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太奢侈了?”得到的回答是:“现在流行时尚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啊。”
家长心声
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如今孩子花钱越来越多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汪先生,他告诉记者:“大学生毕竟还没踏上社会,作为家长应该对于孩子的经济有所控制,每个月固定地给孩子一些生活费就可以了。若孩子需要买什么东西,可以和家长商量。”另外,李女士也表示:“希望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赚钱很辛苦,并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也有家长持不同看法的,经商十多年的顾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是单亲家庭,平时自己又经常出差照顾不到孩子,只能给孩子一点钱,让他自己学习、生活。”但是,顾先生也表示不喜欢孩子把钱花在买名牌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