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城市像做大饼一样越“摊”越大,市民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展。但城市道路被爆炸性增长的机动车辆挤占一空,交通开始变得拥挤不堪。
现代化带来的“交通病”,一天天威胁江淮城市。如何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让城市步履轻盈,青春常在,成为我省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巨大挑战。
城市公交压力增大
“合肥越建越大,路却越来越挤。”一位“的哥”告诉记者。
车辆行驶在省城,在几个开发区内,风驰电掣,进入老城区,立刻变得慢慢腾腾;一到高峰时段,主干道上经常形成壮观的“蜗牛”队列。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大,合肥的公交车越开越慢。目前,主城区高峰时段,公交车时速不足10公里,有时还跑不过自行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时速20公里的标准。
尤其是近一时期,由于多方面原因,高峰时段“打的”难、乘公交难,几乎是每个省城市民都有的灰色体验。一到黄昏,一环以内的一辆辆公交车无不挤满乘客,在“四牌楼”、“三孝口”等繁华地段,到站的公交车内几乎是密不透风,苦苦守候了一二十分钟的市民只有望车兴叹。
路少车多,矛盾正急速凸显——不是因为路修得不够快,仅2006年,合肥在大建设浪潮中,便开工新建、改建了40条道路,总长超过100公里;路显得少,是因为车辆,尤其是私家车迅猛增长。这座城市每天增加的机动车在200辆左右,而几年前还不到100辆。此外,外地车来合肥也大幅度地增加。
铜陵、芜湖、马鞍山、蚌埠……堵车、市民乘车难等交通问题,有的已初步凸显,有的尚无明显“症状”,但一个大趋势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我省城市的交通压力一天天增大。
单纯靠城市规模的扩张,道路数量的增加,无法解决路与车的矛盾。路的供给,往往只刺激了车的需求,私家车挤占城市公用道路,摩托车、电瓶车令交通更混乱无序。实施公交优先,发展低价、舒适、快捷的城市公用交通系统,才能还城市以安宁和秩序。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合肥已加入全国11个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的行列,2006年底,省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增加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建立低票价的补贴机制。
安徽城市建设,正加紧向公共交通倾斜。
“优先”意识依然缺乏
不可否认,几年来,我省城市公交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的出行需要。5年前,合肥市只有1700多台陈旧的老式公交车,日载客量只有70多万人次,现在公交车数量变成2400多台,车辆变得新颖、舒适、环保;100多条线路覆盖了城区,并开始向卫星城镇延伸,日载客量上升至140多万人次。
目前,18%的合肥市民日常出行选择乘坐公交车,接近国家“公交优先”5年计划的目标。
忧患在明天。正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的合肥,未来将由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和一个滨湖新区构成,远景人口超过500万。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私家车增加趋势将越来越快。合肥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公共交通发展攀上新台阶,建立包括轨道运输、快速公交系统等多元化的大公共交通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困扰公交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公交优先”的意识缺乏。要做到“公交优先”,就要以民为本,将占城市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市民的出行权,摆在一个优先的位置上。不少城市建设与公交发展脱节,其已建和在建的小区,没有公交站点的比比皆是,体现出一种对公共交通和百姓利益的冷漠。先建房,后修路,本末倒置,观念落伍;公交缺乏枢纽站点,场站建设滞后,显示出规划的缺失、投入的不足。等到交通严重堵塞,再图弥补,城市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从全省范围看,合肥的公交规划水平还是“出类拔萃”的,而在我省的一些城市,数量稀少的公交车,单调的线路,落伍的市场运营模式……公共交通原始而混乱,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令广大市民叫苦不迭。
公交缺乏长远规划,源自对发展的估计不足和对“公交优先”的认识不清。尽快弥补历史“欠账”,提高“公交优先”意识,快速提高公交发展水平,是我省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政府亟待加大投入
公交是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市民,必须以政府主导,实行政府公交特许经营,公交企业不能“唯利是图”,要维持低票价,广覆盖,承担特定的公益责任。
合肥公交票价普通车投币1元/次,刷卡8折或9折,学生卡4折,另有针对老人、军人、残疾人等的各项优惠,空调车在此基础上均加1元,这样的票价,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并不算高。公交综合场站、首末班站、枢纽站、候车亭等基础设施,长期以来由公交企业投资为主。同时,企业还要开通不少没有经济效益的公益线路,负担相当沉重。
公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必须予以补贴和补偿。据了解,目前合肥市政府对公交企业补贴和补偿不足1000万。而长春、太原等城市,政府补贴补偿高达5000万。北京推行一卡通,大幅降低票价,为此新增20亿元的财政票价补贴,2007年度政府将补贴公交近40亿元。
我省要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重点扶持。对城市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同时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公共财政补偿机制。但现实是,各地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普遍不足,建设主管部门缺乏监管,造成公共交通发展普遍较为落后。
只有加快建设城市交通枢纽,才能科学设计行车路线,方便人们出行;只有大力发展公交专用车道,保障公交车的“路权”,才能加快公交车的流转;只有建立快速交通系统,发展轨道交通,才能建立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扶持。政府,才是“公交优先”的“第一责任人”!(吴晓征、吴永红)
来源:
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