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做成首饰售前先讲历史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纪录片制片人,由于一次意外而与中国明代的青花瓷结缘,自此迷恋上了这种传统高贵、优柔典雅的艺术品,并将其制成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首饰,使古老的青花瓷焕发出时尚的光彩。
打捞沉船得来灵感
这名澳大利亚的纪录片制片人名叫班罗根,现年50岁,12年前就应邀到马来西亚工作,专门拍摄海洋生态方面的纪录片。大约在3年前,他在马来西亚拍摄纪录片“古船出水”,实景记录瑞士沉船打捞专家斯坦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打捞400年前的葡萄牙沉没商船。在船上发现的3400余件中国明代青花瓷中,只有200件是完整的,其余皆因年深日久而变成碎片。
拍摄时,班罗根看到大量硬币大小的碎瓷片,觉得如果将它们就此丢弃实在可惜。一天,他随手拾起一片碎青花瓷,擦去污泥,磨去瓷片的棱角,用胶水把碎瓷片粘在自己手上的戒指框里。没想到,这枚“瓷戒”在热带阳光的折射下居然光彩照人,蓝幽幽的古老青花仿佛重新具有了生命。班罗根顿时萌生了把青花瓷碎片改制成现代首饰的念头。
瓷器碎片加工首饰
为了实现“青花首饰梦”,班罗根立即向斯坦所属的“南海海洋考古有限公司”预购其所打捞的青花瓷碎片。然而事情并不如想像中那样顺利,由于该公司必须将瓷器碎片呈报给马来西亚博物馆和文物局批准才能转售,因此班罗根等了两年才拿到第一批瓷器碎片。2005年,班罗根正式开始创作青花瓷首饰。
2006年,班罗根成立了“中国青花首饰公司”,以“Tradewind Treasures”为自有品牌,推出了自己设计的第一批青花瓷首饰100余款,包括耳环、镯子、项链、挂饰、戒指等。当年马来西亚的“世界小姐”还曾佩戴了一套青花首饰登场,使数百年前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流传更广。
据班罗根介绍,在古代瓷器碎片上切割需要一定的耐性和高超的技术才能确保成功,切割时温度稍高就会破坏瓷器表面上的釉。除了把碎片制成首饰,班罗根还把一些比较大的碎片镶嵌入木头、皮革、玻璃和雪茄盒等,制成装饰品出售,每件瓷器首饰或装饰品的价格从几百元人民币至上万元人民币不等,视瓷器釉面的光洁度、瓷器面积、款式和历史价值而定。
附送光盘讲解历史
班罗根虽然属于西方人,但他对中国青花瓷的图案、年代却有相当研究。这是由于他每天看着被打捞上来的“水下沧桑”经自己的手变成一件件光彩夺目的珍奇首饰,使他逐渐爱上了中国瓷器。他买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发展的书籍研读,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越发深入。在售出首饰之前,班罗根会向客人详细解说每件首饰上瓷片的来源和历史,还会附送一张打捞瓷器的光盘,以便使客人了解,自己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件首饰,而是首饰背后长达400年的历史故事。班罗根还经常和客人谈论寿星、八仙、桃花、瑞鸟图案的意义,他本人也特地佩戴了一条“寿”字青花瓷垂饰。
班罗根说,由于青花瓷是年深日久的古董,用料不同,每一件瓷器首饰就不可能一样。而且,青花瓷的蓝白色彩和丰富的图案,令他无论是取任何一块碎片都能切割出独一无二的首饰。班罗根介绍说:“即使是一对耳环,从两个碗角的碎片切割出来,也不会绝对地对称,因为中国明代时期的瓷器本身就是手工绘制而非机器生产的。所以说,拥有一件青花瓷器首饰,就等于拥有了那一段历史。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小百科
国瓷“青花”
青花瓷又称“青花”,是以钴为主要色料,直接在泥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多年以来,青花瓷都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国瓷”。班罗根所采用的青花瓷均为“克拉克瓷”,这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生产的专供外销的青花瓷,产地主要是中国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平和县。1625年,一艘载满“克拉克瓷”的葡萄牙商船在途经靠近如今的马来西亚海域时沉没。2003年,瑞士沉船打捞专家斯坦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花费半年时间从沉船上打捞出3400余件瓷器,其中200多件是完整的,大部分都是碎瓷片。上图为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青花瓷酒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