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刘波陈丽萍文/图
各界关注
西峰小学,这所学校留守生占到46%。
留守儿童成新群体
“我们学校留守学生占到了46%。”西峰小学的校长洪振添说,全校7个教学班,教师14人,学生238人,其中留守学生109人,约占学生总数一半。
留守学生比例为何如此高?洪振添说,西峰地处英都镇西北部,经济较为落后。全村2900人,至少有1/3的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由此,农村留守儿童就成为学校新的学生群体。
“不久前,我们在省里开会,大家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过广泛的交流。”泉州市教育局初幼教科胡科长说,留守儿童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一步,教育部门将对全市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看看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对于留守儿童的范畴,胡科长说,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儿童。胡科长认为,有父母一方在家抚育的不算留守,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来监护教育的才是留守儿童。
“泉州的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安溪、德化、南安、惠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市教育局德育科郑华强科长说,留守儿童的产生,与当地的经济有关,比如晋江、石狮等经济发达县市,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而在一些欠发达的乡镇,因为家长大多外出经商打工,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
留守儿童问题多
“这些留守孩子的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洪振添说,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家教薄弱、亲情缺失、不良心理等突出问题。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承担孩子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老人疼爱孙辈,对其学习、生活情况过于纵容,使得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地带”。还有一些老人本身思想陈旧,有打牌、喝酒等不良习惯,由此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尚小,自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一些外部事物及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校有一名二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自从迷上了电脑游戏后,晚上经常等爷爷奶奶睡觉后,偷偷爬起来玩个不亦乐乎,白天上课时自然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此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严重。在西峰小学的留守儿童档案上,记者注意到,在两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介绍中有如下文字:男生一,“性格内向,孤僻,少与人沟通,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男生二,“性格比较暴躁,经常欺侮其他同学,离开父母,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郑华强说,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没有与父母相处,没有真正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他们成为学校特殊的一群。留守在心理上多有如下特征:偏执、孤僻、抑郁、自卑,或者独立性强、过分自信等;在行为表现方面:厌学、打架、偷窃等。这种不良心理特征和不良行为将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老师当上“义务家长”
针对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制,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系列建议。
“孩子的教育与学校等三方密切相关。”郑华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而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这个环节有所缺失。“这样一来,学校老师教育和社会共同关注就更加重要了。”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还要承担起学生家长的角色。”郑华强说,老师除了常规的教学外,应多关心留守学生,给学生们父母般的关爱。此外,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比如当地政府、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的介入,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条措施、三种课堂上。”西峰小学校长洪振添说,两条措施,一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义务家长”。二是提供网上会亲通道,建立了与家长间的“电子联系卡”,留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所谓三种课堂,一是生命课堂,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成长;二是“流动课堂”,老师定期到留守家庭家访;三是活动课堂,通过组织留守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没办法管好孩子,经常跑到村妇联求助。”西峰村妇联主任洪宾娥说,面对这种情况,村妇联联系了市妇联及镇妇联,配合学校,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村妇联干部每人挂钩9到10户留守儿童监护家长,并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纳入村妇联干部的考核内容,发动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留守儿童。
两会传真
关心留守儿童 代表出谋划策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逐步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专门起草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议案。他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基本生活条件问题。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的能力,以从根本上解决父母和子女分离的问题。
其次是要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任继长则呼吁加强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研究。他说,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因此,目前还有多数城市规定,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和学杂费,许多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面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实际问题,国家应该研究和制定更有利于《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的政策,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转移,取消城市的借读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刘明华也非常关心留守儿童,连续3年的议案都与这一话题有关。今年,刘明华着重强调要推广代理家长制。“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这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