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曾经有很多把“尺子”。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成为一把极为重要的标尺。这把“尺子”,不仅是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民心尺”,更是全新考量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绩尺”,它量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也量出政府执政为民的智慧与决心。
如果突然被问到什么是幸福、是否幸福,相信很多人一时都回答不上来。但是,幸福又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它标志着人的生活状态,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完善程度。在“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深圳名列第一位。有人说:一座幸福感很高的城市,必定是一座注重民生的城市。的确,深圳市委市政府去年在国内率先发布了《和谐深圳评价体系》,其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市民对社会和谐程度和个人幸福感的主观满意度。
从经济建设为主到以民生幸福感为重,是深圳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新使命、新抉择,充分反映了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意味着深圳正在从效率社会(经济意义)向公平社会(社会意义)转型。
福利看得到幸福摸得着
阳光照在身上才会温暖,福利看得到才是幸福。
生活在深圳的居民,幸福感可用数据作为注脚: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56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在城市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7.08元,比上年增长5.0%,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628.16元,增长4.5%。
钱袋鼓了的深圳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仅去年一年,深圳人就买了17.4万辆新车。到今年3月7日,深圳本地牌照“粤B”车已突破100万辆,出国旅游等新消费,对普通市民来说,也变得越来越平常。据统计,去年深圳有71万人次通过旅行社出国旅游,足迹遍布全球。
生活在深圳的劳务工,对幸福的感觉更是真切:本月初,深圳“劳务工关爱基金”正式启动,每月投放资助金50万元,这意味着深圳首个专门为劳务工发生突发性危难时提供紧急救助的机制已经建立。在此之前,深圳已通过全国首个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超过400多万劳务工纳入了医疗保险体系。“我今天看病自己只掏了7元钱,打了针还拿了两天的药。”龙岗荣丰电器厂的外来劳务工王江月由衷感叹,“在深圳打工真的很幸福。”
生活在深圳的困难家庭,也有理由感到幸福:今年新春后第一个工作日,深圳举行“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低保家庭大学生就业仪式。6名幸运的低保家庭大学生从市长手上接过工作证。深圳市民政局拿出职位,专门面向低保家庭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公开招聘,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对于困难家庭,深圳去年大幅调高了两个与收入有关的标准,一是最低工资标准,达到810元,一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361元,这两个标准至今属全国最高。
生活在深圳的老人,亦是被政府关爱包围的一群:从今年1月1日起,深圳试行“临终关怀计划”,临终老人均可获得政府1000元的服务额度。对临终老人进行关怀并列入政府政策,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在此之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去年在深圳已全面启动,10500名高龄、特殊群体老人每个月可获200元至500元不等的居家养老服务补助。
“在深圳,我们的福利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享受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补助的老人黄颂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生活在深圳,是幸福的。
力解公共性难题增强民众幸福感
每个人的幸福虽然不尽相同,但对幸福的感觉却是共通的。只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迫切利益需求,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实际困难,才能增强民众对于幸福的认同感。在深圳,这些幸福感的共性,表现在市委市政府对一些城市公共性难题的努力破解。
房价、医疗、教育、环境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也将是今年深圳两会的热点话题。对于这四大最能影响市民“幸福感”的难题,深圳市委市政府知难而上,全力以赴,在解决这些民生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
对于房地产,今年深圳将新增居住用地2.1平方公里,比去年增加一倍。在去年国务院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后,深圳率先在全国大中城市里,规定每个房地产项目里90平方米以下户型都须占70%,并严格执行。同时调整有关规划,加大供应量:未来5年深圳将建设各类住房69万套,其中政策性住房14万套。这些措施表明,政府正在加大调控力度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到医院看病的市民,会发现费用比以前便宜了。全国两会热议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深圳取得一定突破。深圳去年全面实施了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效。去年,深圳全年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住院人次费用均下降10%,全年新增医疗机构1046家,社康中心覆盖率达到75.5%,“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
深圳的家长们,将来可以不用为子女择校、择班等问题烦恼了:今年,深圳在教育方面投入比上年猛增6.4亿。为保证新学期学位需求,市政府投入2.2亿元,安排8个学校建设项目,新增学位高达8880个。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深圳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用3到5年时间,实现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生活在深圳的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我们的环境更美了、天更蓝、水更清了。去年,国家环保总局确认深圳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建设部正式确定深圳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深圳市委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是《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该文件提出,要把深圳建成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生态市。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生活越来越幸福了。”这是采访中许多市民的共同感言。
尽民生责任谋民众之福
个人是否感觉幸福,与其内心世界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个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是否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息息相关。让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幸福,是深圳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题”。
要解决谋求民生福利,更需要社会各界尽民生责任。今年,从全国两会到即将召开的深圳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直指“民生”,关于就业、医疗、房价、环保等的民生提案、议案比重最大。今年,深圳市政协首次向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市民可通过信函、电邮、传真等方式,向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有18位政协委员和组织首次集体在深圳新闻网上开通各自的博客,通过这种新渠道广纳民意,让提案议案更加贴近民生反映热点。
以一种“民生责任”来谋取民众之福,更是写进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策略和具体目标中,深圳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为之升级为“以人为本”,升级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包含所有的深圳人,包含每一个个体的多方面要求,从温饱到价值观,从衣食住行到审美体验,从经济属性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属性。不仅如此,涵盖了眼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保等多个综合目标的发展手段,从个人内心和谐到社会各阶层和谐的发展目标,都已形成共识,并在努力谋划和实践之中。
事实上,深圳对民众“幸福感”的探索一直走在国内其他城市的前面。早在2005年4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文明指数评价体系,其中“幸福指数”被摆在第一位。根据测评,深圳幸福指数年增长率为4.8%。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委托深圳市社科院制定的“和谐深圳评价体系”正式发布,也同样提出了“幸福指数”,根据调查,深圳市民综合幸福指数为63%。
去年底,深圳在国内首创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政府关注的重心是:居民能否赚多一些,能否吃好一些,能够健康一些,能否住好一些……人们的生活水平幸福与否,通过这些指标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来。市主要领导还多次强调: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将成为一个指挥棒,引导各级政府把公共财政资源更多用于为群众谋福利、做好事、做实事。
这些有远见的摸索和创新的举措,源于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难题,真正提高民生幸福感。
“高度关注民生,强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本届政府秉持的理念。”这是在2007年深圳“两会”前夕,深圳市政府主要领导首次邀请16名普通市民座谈修改完善《政府工作报告》的开场白。根据这份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深圳的着力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单独辟出一节提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明确提出今年要实现的民生目标。
如何将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完美结合,这是深圳在新历史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对深圳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深圳的转型已初见成效,深圳在新的起跑线上又一次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