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鲜荣一封群众来信,拉开数千棚户区居民异地搬迁安置的序幕;
一次山区调研,引出政府为10459名少数民族同胞改造“横板房”的举措;
一项普通市民参与的检查验收行动,得出对政府所办实事“满意”的答案……
问民生,访民情,为民办实事———攀枝花亮出观点:以民为本,“水”要浇到根上,这“根”就是老百姓。
小事情装满大局观
春节前,不少市民通过多种渠道发问:一年过去了,政府年初承诺的14件实事究竟办得如何?
市委书记、市长批示:群众该有知情权,满不满意要由群众说了算!
很快,15位普通市民代表和3名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协委员受政府邀请组成验收组,深入到各区县、乡镇,对政府承诺的实事办理情况实地检查验收。
结果一周后见报。市民代表唐正琼说,政府承诺的实事,除了跨年度工程和相关跨年度子项目正抓紧实施外,其它按规定要求都已竣工,“政府说到做到,我们满意!”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之事,看起来事小,但小事办不好,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大局。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赵爱明语重心长:小事情装满大局观。群众身边事,无论事小事大,抓落实、办扎实才是真本事。
把每件小事办好就是谋大局。实干为民,取信于民:2006年,全市规划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3000套,实际启动8600套;规划对1500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实施廉租住房补贴,实际补贴了3306户;规划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00人,实际新增就业11755人,再就业7944人;实现城市低保“应保尽保”,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规划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0%,实际达到80%……
从群众愿望中找出发点
去年早些时候,一封群众来信摆上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信中反映,攀煤(集团)公司采空区出现沉陷,不少居民家住沉陷区,安全受威胁,还有很多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十分简陋。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深入沉陷区和棚户区调查研究。随后,常委会作出决定,治理采空沉陷区,沉陷区和棚户区8315户居民通过资金补助、异地建房等形式,分阶段逐步搬迁安置。国家发改委收到报告后立即批复,由国家、省、市、相关企业和城镇搬迁居民共同出资,实施治理和搬迁工程。
消息一出,棚户区居民欢呼雀跃。在自建棚户房里住了多年的攀煤(集团)公司花山矿62岁的退休职工唐子海逢人便说:“政府真心给老百姓办实事,咱们住新楼房有指望了。”去年12月21日,唐子海和家人把电视机抬进了自家的新楼房。到3月初,全市已完成搬迁安置棚户区居民300多户。
目前,整个攀煤采空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正分阶段逐步实施。
市民满意是最好的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攀枝花市“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亮点备受关注:少数民族地区674户横板房改造收尾全部完工,至此,全市3092户少数民族特困群众、10459名少数民族同胞,全部告别五面透风的“横板房”,搬进了新瓦房。
上万人的“大搬家”历时2年半,源于一次民族地区发展情况调研。在盐边县、米易县和仁和区部分深山区,许多老百姓仍住在横板房里。破旧的木板房挡不住风吹雨淋,参加调研的市领导心疼如割,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攀枝花全力以赴:党员包户扶持,干部驻村指导,群众出工出力。全市财政和扶贫资金共投入2684.38万元,社会捐资267.7万元,共新建和改造房屋9652间,人平居住面积达到29.8平方米。
在政府资助建起的新瓦房前,盐边县格萨拉乡洼落村左洼落社的马国强眼里浸满了喜悦的泪:“我们一家老小在横板房里住了30多年,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政府,我家哪里住得上新瓦房!”
“人民群众满意是最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市长刘晓华感叹。
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今年继续为民办16件实事,请全市人民监督:城镇新增就业11000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7000人;彻底消除民族地区村小木结构危房校舍;实现农村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建成经济适用房5000套,年内新启动2500套;完成3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改造;对3000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实施廉租房补贴;确保农民工子女100%入学,确保不让1名特困职工子女因家庭贫困辍学……
目标已定,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