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我现在终于可以睡安稳觉啦!再不会像过去那样,有时睡到半夜还会突然被吓醒!”晏红伟搬了张凳子坐在院坝里,把身体舒展开来,一边晒太阳,一边和记者摆起来。
这是3月17日下午,太阳在云层里躲了大半天,终于出现在天空中,在新津县安西镇新漕村8组,村民晏红伟不失时机地将凳子搬到了太阳下,对他来说,告别鞭炮烟花的生产,过上这种闲适的生活,简直就是一种全身心的解放。
安西镇是有名的鞭炮之乡,有200多年的烟花爆竹制造史,而新漕村又是烟花爆竹厂最集中的村子。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烟花爆竹这个高危产业也在不停制造惨剧,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爆炸事故。去年底,新津县开始对非法制售烟花爆竹进行查禁和严厉打击,截至目前,安西镇200多家作坊被全部关闭,“在血盆里捞饭吃”的村民也全部脱离了心惊肉跳的日子。
烟花爆竹
一半是财富一半是血泪
新津县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人从档案记录里为记者调出了一组从2002年到2006年的死伤记录:
2002年1月18日,方兴镇(那时合为安西镇)合江村一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造成2死3伤;
2002年10月14日,安西镇新漕村5组一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造成2死2伤;
2003年至2004年,无死伤事故;
2005年11月7日,安西镇新漕村5组一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造成1死1伤;
2006年1月14日,安西镇新漕村7组,一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
2006年1月24日,安西镇月花村3组一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
2006年4月19日,安西镇蔡埂村2组,一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
短短5年时间,安西镇就因生产烟花爆竹而导致10人死亡6人受伤,这些事故无疑给死者家庭带来难以消除的创痛。而据介绍,这5年该镇的烟花爆竹生产与销售相对于从前,正一步步走向规范,与2000年以前相比,这5年的死伤人数总和甚至比不上以往一次爆炸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安西镇烟花爆竹生产曾经给村民们带来过怎样深重的灾难,就可想而知了。
新漕村一村民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他哥哥的烟花爆竹作坊发生爆炸,共导致30多人死伤;村民宋德华则说,几年前,该村一起事故一下子死伤10多人。“如果往前推,由于大家安全意识差,死伤人数更多。”
安西镇的烟花爆竹作坊在鼎盛时期有2000余户,据去年底的统计,全镇共有280户,如今,没人能够具体统计出这些作坊先后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惨烈的爆炸事故,有多少人将宝贵的生命断送在事故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烟花爆竹所创造的财富中浸满了死伤者的鲜血以及他们亲属悲痛的泪水。
取缔行动
拆掉红房子过正常日子
17日下午,35岁的晏红伟在自家院坝里悠闲地晒太阳的时候,旁边的鸭舍里不断传来鸭子“嘎嘎”的叫声,门外的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空气里充满了沁人心脾的馨香。
鸭舍是利用烟花爆竹生产车间改造的,晏红伟说,“基本没怎么花改造成本。”从新漕村的烟花爆竹生产大户转产为养鸭大户,晏红伟的妻子对短时间内完成的转产感到无比舒心,“以前天天过得提心吊胆的,生怕发生啥意外。”她说,现在过的日子才算得上是正常的日子。
去年10月31日,新津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通告,宣布开始取缔打击非法制售烟花爆竹。新津县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这次的行动,正是为了所有的烟花爆竹生产作坊以及制造从业者过上“正常的日子”,为了让所有家庭更加幸福,为了让社会更加和谐。
这次取缔行动持续近4个月,280户生产户转产的转产,关闭的关闭,所有的作坊主都与政府签订了不再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的承诺书,而且都拿到了市政府、县政府发放的转产补贴。
在安西镇各个村走访时,记者发现碧绿的麦田或金黄的油菜花地里时常出现已经被拆掉的房屋,该镇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由红砖修成的简易房就是烟花爆竹生产户原来用于堆放炸药等危险品的地方,“以前这种红房子随处可见,老百姓随时都担心着它们会突然发生爆炸。”红房子如今全部被拆掉,老百姓的担忧也被解除了。
新漕村的一个大爷指着自家的窗户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的绝大部分人家不敢安好的玻璃窗户,一旦发生爆炸附近的村民都会遭殃,窗户会被震碎,所以我干脆不安。”他说,现在不用担心,“这两天我就去买玻璃。”
顺利转产
养鸭子28天净赚2万元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安西镇新漕村,在晏红伟的家门口,一些村民正从一辆卡车上卸饲料,晏红伟和妻子则在旁边指挥着将饲料码进储藏室。他家养的1万多只商品鸭再等10天就可以出笼了,这意味着他家又将收入2万多元的纯利润。
晏红伟告诉记者,他是从2001年开始生产烟花爆竹的,“当时主要受了别人的影响,我们一个村就有60多家作坊,80%的村民都在参与,看到很赚钱,就开始做。”
烟花爆竹
确实很赚钱,晏红伟说,“生产量大的时候,每天的产值上万元,我们一般只做半年,可以挣20多万元。”尽管赚钱,但他们全家的生活过得并不舒坦,“随时都提心吊胆,有时半夜会突然吓醒,因为说不定啥时候就发生爆炸。”
担心的事故还是发生了。2002年10月,因为堆放的炸药、氯酸钾等危险品太多,装药的师傅在操作时不慎,致使氯酸钾发生自燃,从而引爆了药库,师傅被当场炸死。这次事故不仅让他损失10多万元,而且被炸死的师傅给他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他是我的同学,死的时候才30岁,只要一想起他,我心里就很愧疚!”
生产烟花爆竹的日子让晏红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放松自己,就经常出去喝酒。”他说,大多数作坊主都采用喝酒这种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喝了酒还打架,整得头破血流。”晏红伟的妻子说,去年11月,当政府要求关闭作坊时,“我们马上就关闭了。”
关闭作坊后,晏红伟将生产车间改成了养殖车间,投入30万元当养殖户,“养一批鸭子要28天,我卖第一批就净赚了2万多元钱,不比做烟花爆竹差。”
晏红伟能做到快速转产,与政府的引导分不开,也与同村村民宋德华分不开。宋德华做了10多年鞭炮,5年前,他在某鞭炮作坊当技术人员,同厂工作的一名化学老师操作失误引发爆炸,被当场炸死。他目击了这惊心的一幕,从此走出了这个行当,“我宁愿穷点,也不想继续在血盆里捞饭吃。”他开始养鸭子,很快获得了成功。去年,见晏红伟等人的作坊关闭,他鼓励晏也搞养殖业,并主动提供养殖技术。在宋德华的鼓励下,村里有3户人改行当上了养殖专业户。
晏红伟对记者说,他请了两名工人帮忙,平时他只搞搞管理,或是陪妻子四处玩玩。“我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没有了心理压力,家庭也幸福多了。我觉得,这才算是回归了正常人的生活。”
二次创业
淘河发电开香厂很划算
在这次取缔行动中,新津县委、县政府全力帮助安西镇烟花爆竹生产户们解决发展问题——对有条件转产的作坊主,他们想方设法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对曾经在烟花爆竹生产作坊工作的村民,他们分不同年龄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他们选择。“只有让他们有班上、有钱赚,才能保证他们不会回归危险的产业。”新津县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人对记者说。
由于具有多年的生产和销售经历,不少烟花爆竹作坊主都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因而大多都希望在被取缔后能顺利转向另外一个产业,继续搞经营,从而保持不低于烟花爆竹生产所带来的利润。
安西镇安西村41岁的谢树清就是一个典型。他从1992年就开始做鞭炮,1996年将鞭炮厂开到了雅安名山县,但在1999年3月,一场爆炸让他的工厂变为一座废墟,这个高危产业不仅让他倾家荡产,还欠下38万元的债务。之后他又回到安西继续生产鞭炮,渴望东山再起,但直到现在仍背着8万元债务没有还清。
去年10月,当新津县委、县政府开始“打非”时,他响应政府号召,关闭了自己的作坊。在整个安西村,几乎没人能比得上谢树清的精明,就在政府的通告刚刚出来时,他已经开始谋划自己新的未来。
他家住在溪木河边,他要把河流变成自己创业的资源。去年10月底,他投入7万元钱请了10多人开始淘河,用三个多月时间淘了1500米,别人都觉得奇怪:他为何要自己出钱疏通河流?记者走进他家才揭开了这个谜底。他告诉记者,他将鞭炮作坊改建成了香厂,“我已经联系好了一些采购商,专门为大寺庙供香。”
生产香的设备耗电量大,为了节约成本,他想到了利用河水来发电供自己生产用,他的想法得到了新津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了让河流更通畅、让发电更顺,他才投资淘河。发电机已经买回来了,只等安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用电厂提供的电,我每个月要花500元以上,而自己发电则只需要投入淘河的成本和发电机成本,长期来看,自己发电要创造更大的利润。”他告诉记者,目前香厂的设定规模是15个工人,每天产7吨香,“我不想多了,一个月能净挣1万多元就行了。”
谢树清的爱人宋玉华对记者说,生产鞭炮实在太危险,“担惊受怕的日子确实不是滋味,我们算彻底摆脱了这种日子,这样命都要长些!”本报记者邓晓洪张鸣
记者手记
原生态快乐
邓晓洪
在安西镇采访,我们到紧挨新邛公路旁的一个鱼庄吃午饭。鱼庄很偏僻,在一个碧波荡漾的池塘边,要走一段机耕道,从农家的小院门前经过。小院里的梅花从墙上探出来,外面是成片的油菜花地,屋里屋外,春意盎然。鱼庄的老板叫邹月高,60多岁,他是和儿子共同经营的,虽然偏僻,但生意仍很好,人们都是冲这里的原生态来的。
邹月高说,他的儿子女婿之前多次想生产烟花爆竹,但他不许,“那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生活。”他说,农村人致富,没有必要拿命去交换,家庭的幸福、村里人的祥和是最重要的。尽管从来没有涉足过烟花爆竹这个产业,但他的家依然过得殷实。
我在这里遇到几个村民,他们都对政府打击非法制售烟花爆竹予以支持,他们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知道,每一次爆炸带来的都是悲剧,没有人愿意在鲜血和泪水中数钱,他们更希望用其他途径过那种能彻底释放快乐的生活。
村民朴实的愿望其实代表了渴求和谐安定的普遍心态。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安全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而新津县的“打非”,顺应了民心,更保障了一方的安宁。
我们离开鱼庄的时候,看见一个太婆在小院的躺椅上悠闲地闭目养神,一只猫就伏在她的腿下。这个画面让人心生感动,因为它也是一种原生态似的快乐。但愿将来的安西,在远离了“血盆捞饭”的日子后,这样的画面会随处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