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经贸委获悉,目前青岛市石油化工企业413家,从业人员12.23万人,2006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457.3亿元,预计2007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将突破56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33.6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20亿元。
然而,在产业集群的优势下,如何对资源进一步整合也开始引人关注。业内人士提议,建立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化工循环经济,在园区内实行公用辅助设施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使化工园区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集群效果突显
目前,我市石油化工行业出现了以青岛丽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湾集团、黄海橡胶集团、双星集团等知名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市经贸委负责人介绍:“我市引进大炼油项目,建设石化生产基地,坚持从大项目入手,再到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海湾集团计划利用大炼油项目的苯和丙稀为原料,建设10万吨/年苯酚/丙酮项目;利用大炼油的邻二甲苯为原料,建设10万吨/年苯酐生产装置;同时还将建设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5万吨/年的环氧树脂生产装置等。
与此同时,以大炼油项目为核心的产业链逐渐开始成形,产业集群效果开始显现。韩国高合化纤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2.2亿美元,将年产聚酯切片14万吨、涤纶原丝5万吨。青岛中泰集团与法国罗地亚集团合资投资4800万元,将建成年产锦纶1万吨的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LG芳烃有限公司与青岛红星化工共同投资6亿美元,建设丽东化工芳烃项目。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中国(香港)石油有限公司计划在青投资3000万美元,设立庆昕塑料有限公司,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
另据了解,邦源纺织、SK化工、积水树脂、齐华润等化工企业也已开始发展对接大炼油中下游项目。
安全环保之重
随着青岛大炼油项目产业群的逐步形成,其“下游”企业相继投产,加强安全生产和环保管理又将成为主管单位的重要任务。
据经贸委负责人介绍:“2007年,我市石化企业,要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将重点检查易燃、易爆和剧毒物品,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安全管理;做好石化企业的环保体系认证,实现节能降耗的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加快技术创新,将采用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配套建设大型煤气化和合成氨装置;纯碱生产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仪器、仪表,淘汰高耗能设备等。
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对环境保护的法规较为严格,已启动的“保护母亲湾行动”也进一步对现有企业及新建项目的三废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青岛石化企业,特别是市区部分企业所处的位置逐步由城市边缘变成居住中心,化工企业在现有区域内发展潜力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支撑青岛石化工行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如烧碱、PVC、染料、泡花碱、硅胶、纯碱等都集中在市区。当前,调整生产布局改善产品结构,嫁接高新技术开发高新产品,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发展精细专用和深加工产品,也将成为这些企业所要面对的考验。
资源整合缺失
青岛石化行业涉足了从上游到下游几乎所有产业,从汽柴油、轮胎、胶鞋等化工成品生产,到纯碱、烧碱、泡花碱等基本无机化工原材料,形成了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全国综合性化工基地。
“加强自主创新成立研究机构,整合现有科研资源成立石化行业协会将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也成为众多企业的一致呼吁。业内人士还提议,相关区市、实力型企业和市政府投资公司,也需共同进行工业园区建设。
业内人士提议,制定化工集中区财税政策,以及化工集中区的城区化工企业土地置换政策,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退城进园,吸引全市化工企业进入集中区发展,同时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逐步萎缩城区化工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化工循环经济,集中区内实行公用辅助设施一体化,根据化工区内化工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等的需求总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让区内能源统一供给。除此之外,还包括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使化工园区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在体制创新上,化工集中区的建设需要做到对外招商引资、城区老企业的搬迁、国有企业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集中区的开发建设采取外资、上市资金、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区内企业亦然,形成集中区与企业多元化投资格局。见习记者杨明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