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造自己的大飞机了!
3月18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务院决定上马大飞机项目,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并要求尽快开展工作。
这是中国继首个大型飞机制造项目——“运十”下马20多年后,首次公开宣布要造大型飞机。大飞机一飞冲天的梦想,在搁浅多年后,终于再次起飞!
国务院同意正式启动大飞机项目的消息一经公布,即在全国激起关注大飞机的热潮。
本报记者采编了一组聚焦中国大飞机的报道。
为什么要造大飞机——
做100亿条裤子,抵不上造一架大飞机
目前,中国民航的大型干线客机几乎全由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研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经算过一笔账:“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认为,造飞机的是富国,做衣服的是穷国,就是做100亿条裤子也比不上造一架飞机。国家的穷富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成分。论GDP,晚清的中国是当时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国的GDP是茶叶、瓷器和裤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轮船。
两院院士王大珩说:“制造大飞机的关键技术的掌握,有与没有,对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影响大不一样。”他说:“我们国家发展大飞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大飞机技术可以带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是促进国家科技、产业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他强调说,发展大飞机制造业,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能不能造大飞机——
三大条件已具备
我国大飞机的研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但是80年代就几乎停止了。如今从头再来,能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
“我们能不能搞大飞机,关键有三点:经验积累、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目前,这三个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信心十足。
刘大响说,我国通过研制ARJ-21支线客机等机型,在人才、技术、材料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大飞机何时能造好——
2020年前一飞冲天
大飞机的梦想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十五”计划早就为大飞机项目埋下了伏笔。“十五”期间,民用飞机被列入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的五个新兴产业。国防科工委制订了“从发展支线飞机起步,逐步开发干线飞机”的发展战略。
刘大响院士表示,如进展顺利,预计2020年前,我国自己研制的大型飞机将飞上蓝天。
大飞机怎么造——
大协作才能造出大飞机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报道,据初步测算,中国大飞机研制经费需要五六百亿元人民币。不惜代价的中国大飞机,到底怎么造?
国务院要求,造大飞机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在研制、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确保飞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突破关键技术。
国内上海、哈尔滨、西安、成都等地都有飞机工厂,长期从事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有关专家呼吁:研制大型飞机,必须打破“一厂一所一个型号”的界限,举国大协作——主要部件的加工制造,可放在各航空工厂,避免重复建设;而大型飞机需要的大型铸件、锻件设备,则“外包”给一些重型机械厂完成;飞机要有自主知识产权,但部分零部件和系统也可委托海外公司完成。
大飞机造好了卖给谁——
吃下国内就是几千亿美元
中国造大飞机将来卖给谁?专家们认为,中国造飞机首先应该卖给自己。
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航需补充各型民用客机3110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230架。到2050年,我国还需新增3000架大型干线客机和民用运输机,总价值约为3000-4000亿美元。
独家访谈
南航专家昂海松:
研制大飞机难在确保安全
研制大飞机为何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大飞机上天,需要攻克哪些难题?19日,记者专访航空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昂海松教授。
昂教授介绍说,过去,中国对大型客机一直没有立项。我们买飞机买得多,每年要花费上千亿美元。上世纪80年代,我国研究过“运十”,它相当于波音707的水平,从技术上来讲,也还可以。但因为国家没有发展大型客机的计划,“运十”就停了。
“十五”期间,昂教授曾参与过大飞机的一些基础研究。他透露,国家批准大型飞机立项,意味着我们已从基础研究转向预研和型号研究,真正开始了实际研制。据报道,我国的大飞机有望2020年上天。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昂教授解释说,载人飞机的研究周期比较长,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特别高。大型飞机不是简单上了天就行,还要保证使用十几年不出事故,这是研制大飞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际民用飞机市场目前被波音和空客所瓜分。与其相比,我们在大型发动机水平上差距很大。
航空界人大代表孟宪忠:
立法为研制大飞机“护航”
“研制大飞机,技术上没问题。只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保证,我们可以立即启动。”航空界的全国人大代表、金城集团南京机电液压中心液压部副部长孟宪忠一直在两会上呼吁推动大飞机项目。
他指出,在我国大飞机项目进入实质运作后,要通过立法,从制度上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孟宪忠说,2005年,大飞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不过,大家对先发展大型运输机还是先上民用客机意见不一。陕西、广东、成都、上海等省市争着要上大飞机项目。为此,在2005年的两会上,他和航空界人大代表呼吁,成立大飞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去年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上海建立。今年两会上,航空界人大代表又呼吁:通过立法保证大飞机项目,不因政府换届和人事更迭而随意下马。
江苏企业在大飞机项目上如何作为?孟宪忠说,他所在的液压中心,在起落架收放、飞行控制、辅助动力等方面,实力雄厚。“我们肯定会参与,我们等着分配任务。”
阅读延伸
中国三次冲击大飞机
第一次:自主研发“运十”1970年8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直接过问下,中国就开始研制自己的大飞机,仅比空中客车研发晚两年。1980年9月26日,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大飞机——“运十”首飞上天,中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大型客机的国家。但1983年10月,由于继续研制所需3000多万元资金无法落实,“运十”项目实际下马。
第二次:引进开发“麦道”1985年,上海飞机厂开始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交付32架麦道82飞机。1995年,上海厂与麦道合作麦道90项目。次年底,波音兼并麦道公司后关闭麦道90生产线,麦道90只生产了2架就草草收场,波音通知中方销毁所有技术资料。
第三次:合作研发1992年,国家承诺拨款100亿元后,航空工业部门提出100座的AE100项目,计划通过谋求与国际知名商用飞机公司合作,开发中国的飞机平台。但选定的合作对象空客公司要价越来越高,不了了之。
中国支线飞机飞向世界
2004年11月,国产新一代支线客机新舟60飞机出口津巴布韦,到去年10月,新舟60飞机已签订国外销售合同32架,买主遍及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8个国家。
新舟60成功“飞出去”,而正在研制中的ARJ21新支线飞机预计在2009年投入运营。据称这种100座的飞机,订单已超过70架。
名词解释
大飞机:一般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
大飞机产业,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大飞机制造业列于知识经济产业的首位。造大飞机,是中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力争上游的战略部署。
本报记者 翟慎良 陈炳山 孙巡
本报通讯员于媚
本版值班编辑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