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龙滢王予黄海)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商业上市公司大重组,终于拉开大幕。昨日,武商、中百、中商三家商业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武汉国资公司以这三家公司国有股作为出资,成立武商联集团。
抗衡外资零售巨鳄 国资掌握核心商企发展的主导权
两大因素促成武汉商业大重组
武商、中百集团连续几年跻身全国连锁百货企业前30名,并被国家商务部列入全国重点培育的20家流通企业集团行列,中商也有不俗的业绩表现。正因为如此,昨日三家公司公告一出,令许多人关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此次大重组?
抱成一团抗衡潮涌而来的外资零售巨鳄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零售业全面放开。此后,外资零售大鳄像潮水一样涌入武汉。武汉现有外资零售商企超过20家,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近30个。用本地一位政府官员的话说,如果与外资零售巨鳄相抗衡,武汉这三家商业集团显然是以卵击石——眼下,武汉尚没有一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商企,三家集团去年年销售总额还不到250亿元。这与“上海百联”差之甚远,同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更不可同日而语。此前,原武商集团董事长王冬生曾说,通过并购重组,可缩短企业做强做大的时间,节约企业发展资金。中百董事长汪爱群也透露,将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对集团第二次“动手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汪涛教授认为,尽管武汉三大商业集团在经营业态上有所侧重,但由于几家分散经营,在资源建设及经营格局上仍有重复和恶性竞争的现象。资深商界人士认为,当商业整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整合资源,实施战略性重组,提升创新能力,才是必由之路。
让国有资本取得核心商企绝对控股权
去年股改后,武汉国资对武商、中商、中百三家商业企业的持股比例分别由股改前的29.75%、54.47%、14.41%,降至17.23%、45.81%、10.21%。为了尽快实现商业重组,前年7月中旬,武汉市政府引入银泰,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参与武汉商业重组。但接下来,围绕着武商股权之争的事件发生了:去年4月12日,银泰通过深交所增购鄂武商流通股,使其持有的股份占了鄂武商总股本的15.68%;并称武汉华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持鄂武商2.43%的股份也将转让给它,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据此,银泰宣布成为武商第一大股东。两天后,武汉国资公司发布公告称,华汉所持有的鄂武商2.43%股份仍在国资公司名下,武汉国资实际持有鄂武商19.66%的股份,仍为第一大股东。接下来,银泰自行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派人进入武商董事会、王冬生辞职……这一事件,使政府有关部门坚定信念:商业对武汉地区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在相当长时间里,国有资本必须掌握核心商企发展的主导权。昨日,多位中百、中商管理层人士说,武商股权之争,推动了重组事项的进行。武商、中百、中商三家公司的国有股加在一起,使得国有资本在即将成立的武商联集团取得了绝对控股权。(记者龙滢)
谁来执掌这艘商业航母 王冬生有可能担任武商联董事长
新组建的武商联集团,无疑将是一艘行驶在商海的大型航母。从武商、中百、中商三大集团涉及的经营业态来看:百货商场近20家,大型超市有100余家,便民超市近400家。此外,还涉及家电卖场、物流等等。涉及员工近6万人,销售规模达239亿元。谁将掌舵这艘航母呢?据接近重组工作的相关人士透露,去年12月离职的原武商集团董事长王冬生,将有望担任武商联董事长;中百集团董事长汪爱群将担任武商联总经理;中商集团董事长严规方将担任武商联党委书记。王冬生当时的离职,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参与武汉商业重组事项。但这一消息没有得到证实。昨日,记者就此与王冬生、武商现任董事长刘江超,及武汉市商委、武汉国资公司等方面电话联系,不是关机就是四个字“无可奉告”。(记者龙滢)
武商联集团将怎样架构 可能对三家公司“合并同类项”
武商联集团将怎样架构?消息灵通人士称,有可能效仿上海“百联模式”,对武商、中百、中商的经营业态,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予以整合。他说,相关人士此前的举动,已显现出了这一趋势。今年1月19日,原武汉市领导程康彦、吴玉梅一行考察上海百联集团。一同前往考察的还有武汉市商业局局长林肖滨、武汉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杨国霞以及市属三大商贸集团武商董事长刘江超、中百董事长汪爱群、中商董事长严规方。考察团对“百联模式”十分推崇,并有意效仿。据该消息灵通人士分析,整个重组步骤可能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成立集团公司,武汉国资公司将以股权出资的名义,把持有的三家上市公司股权过户到集团公司名下。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效仿上海百联集团成立时的操作手法,对武商、中百、中商经营的百货、超市等业态,以“合并同类项”方式整合,让每家公司以一种业态为主。(记者龙滢)
[
相关链接]
“百联模式”
2003年4月,上海市一百、华联、友谊及物资四大集团合并组建百联集团,并初步形成两个百货集团、一个连锁集团和一个物流集团,业内称之“百联模式”。其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近280亿元,销售收入可达700亿元。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000多家,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区,几乎涵盖了现代商业领域的所有业态。合并后,迅速稳坐全国商业龙头老大地位。
“武汉商联”横空出世四大谜团
武商盘百货,中百做超市?
按照惯例,“同一个老板”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旗下的公司互相拼杀。“武汉商联”正式浮出水面,给武汉商界带来的最大猜想之一是,今后武汉国字号的商家会否因此终结多年血淋淋的“窝里斗”,而各有分工,形成一致对外格局。“相信重组后‘内耗’将会减少,原因就是这几大家在武汉有可能就此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经营。”长江证券资深分析师邵稳重如是说。此前,虽然这三大商业上市公司都是武汉市国资公司控股,但单就在武汉三镇的竞争上,中商和武商、中百和武商量贩始终是“贴身肉搏”的对头。以超市为例,在武汉每一个商业区,几乎都能看到中百和武商量贩较劲。中商和武商两大百货公司,一度也是“你买100赠100”,我就“买100赠150”地打过来的。虽然到目前为止,谈及具体的业务重组思路尚不清晰,但此前市场已屡有传闻,武汉商联成立后,极有可能会对旗下上市公司进行资源整合,所有优质百货资产将置入鄂武商,将所有超市资产置入武汉中百,由此将两家公司打造成相对垄断湖北区域的最强的百货零售商和超市零售商。业界认为,即便有此动作,考虑到此次重组涉及3家上市公司,这种整柜台式的业务重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会需要相当长时间。(记者王予实习生周杰)
六万职员,可能盼来啥实惠?
整合武汉商业一直是历届武汉市政府想做而没做成的大事之一。现在,武汉国资部门对三家“国”字号商业上市公司做出了这样的抉择,对“武汉商业三虎”旗下近6万员工而言,是否也是一个重大利好?在武汉,各大商业企业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权益关系和冲突,使得武汉商业竞争之激烈全国闻名。恶性竞争带来的企业经营利润的摊薄,其直接的影响是,一线员工的工资与武烟、武钢等武汉其他国字号大型企业是有差距的。世纪中商的一位楼面主管说,目前,商场的各项开支很高。除了物业,对外打销售广告都得商场掏钱。加上国家对“商场不准对厂家收进场费”规定的实施,商场的进项在减少,说员工收入不受企业收益影响,是不可能的。虽然公开的消息还不可能涉及三大上市公司的资产、人员、体制方面的变动,但中商集团、中百集团有员工就这样对记者表示他们最朴实的心理:“企业做强,我们涨工资才有盼头”。(记者王予实习生周杰)
汉商,被重组遗忘的角落?
上世纪90年代,武汉商业一度拥有六渡桥(后更名为华信股份并退市)、鄂武商、武汉中百、武汉中商和汉商集团五家商业上市公司。细心的人发现,此次武汉商业“乾坤大挪移”,仅涉及了武汉目前四家商业上市公司的三家,单单撇下了汉商集团。汉商集团董事长张宪华昨对此显得很轻松:武商、中百、中商此前为武汉市国资控股,汉商的控股单位是汉阳区国资——这是汉商没能走进重组的原因之一。不过,张宪华说,当初汉商一直是与其它三家一起被纳入了重组考虑之列的,后来,“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汉商与另外三家所走的路有了一些不一样:除经营零售业外,近年来,汉商在大力进军会展业、商业地产,并在这些领域大有斩获:扩建汉阳商场,新建一幢32层的汉商银座,其储备了一些土地也将为其未来发展商业地产提供了更广的空间。“汉商不会因未被纳入重组对象而感到‘边缘化’,”汉商另一位高层这样说。(记者龙滢)
三只商业股谁更具想象力?
同样是重组的消息,昨日三家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却出现耐人寻味的分化现象:武汉中商牢牢封在涨停线上,而另外两只则出现了冲高后迅速回落的走势。武汉新兰德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主管余凯认为,市场理解整合后的“武汉中商”可能作为“壳资源”来处理,为其未来走势留下了更大想象空间。他说,业内较认同的整合思路有两种:一是将鄂武商作为“武商联”整体上市的平台。至于武汉中百,不排除通过私有化对其进行回购,然后整合武商仓储超市类资产后再拿到海外市场上市的可能。而武汉中商因特色不鲜明,有可能被作为壳资源处理。还有一种思路是,武汉中百和武汉中商的百货类资产注入到鄂武商,鄂武商和武汉中商的超市类资产则被注入到武汉中百。在这种思路下,武汉中商被作为壳资源处理的概率仍然最大。余凯认为,由于当前市场上对于“净壳重组”题材的认同度非常高,因而武汉中商相比其它两家,重估价值也自然得到了股市更多的青睐。不过,此间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证券研究人员称,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商业重组成功的并不多见。“武商联”现在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现在“只能说还需要观察”。(记者黄海)
编者提醒:专家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入市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