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赵莉报道:了解孩子的动向,家长到学校求助老师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这种“校访”正悄然替代着教师的“家访”。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对此现象颇有感触。
通过楚天金报“教育热线(86773785)”,熊女士跟记者说起过这样一件事:她的女儿在一所改制校上八年级,去年底出现了早恋倾向。
“在学校,跟老师交流不太方便。”熊女士说,老师平时课程比较多,好容易等到没课可以坐下谈两句,每隔几分钟就有人找老师办事,谈话总是被打断;老师的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孩子的问题涉及隐私,即使小声交谈,其他人也能听得到。一次次的“校访”没能解决问题,熊女士只好求助校外专家。
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家长、教师沟通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平时谈孩子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热衷于通过电话、邮件进行。一些对孩子关注度较高的家长,时不时到学校进行“校访”,了解孩子的动向。在家校沟通意识增强的同时,家访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渐渐淡出。
采访中,一些家长坦言,现在很少有老师家访。“‘校访’和家访虽然都是了解孩子的情况,‘校访’是家长主动在先,次数多了就觉得不好意思老占用老师的时间;家访则不一样,它让我们觉得老师负责、尊重家长。”在武汉电信部门工作的孙先生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有些事在电话、网上说不清,在学校说也不方便,但在学生家中,沟通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对此,武昌区教研室教研员张银华称,“校访”的增加说明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是好事,但如果“校访”全面取代了家访,则是不正常的,因为教师和家长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家访能够表明教师主动沟通的态度,能够很好地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距离近了、隔阂没了,教育就会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