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之朱健刚专栏
民生正成为最为炙手可热的主题词。从医疗保险到乡村教育,从养老保障到依法维权,甚至具体到”体检结果不得随意公开”、”建议银行取消查询收费”这样似乎过去不值一提的话题,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和媒体所津津乐道的主题。
应该说,民生的话题并不是新话题,不过今年的民生话题却彰显民生政治的特征。民生政治和以往政治形态不同的第一点,就是关注民生开始成为执政的主要理念。过去每谈到政治,人们很自然联想到一些宏大的议题,例如国家稳定、政党之争、国防外交等。而民生问题,似乎不过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小小的附属品,“有钱就做,没钱就算”。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公平乃至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被侵犯和被漠视的现象层出不穷。对于一个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大国,内部却有如此严重的贫富悬殊、发展不均以及生态资源耗费严重等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危机,这也正是和谐社会战略被提出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就经济发展来说,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切实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也才能使得内需有爆发性的突破。正因为这一点,民生政治应运而生,当政治从以往的国家发展的焦点转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来,才能真正成为“治理众人之事”,也才有可能成为众人能够参与之事。
这就涉及到民生政治的第二个变化,民生政治的主体开始变化,因为民生牵涉到每一个公民,包括困难群体的日常生活起居,每个人都对它有深切体会,也牵涉到每个人的切实具体利益,因此每个人甚至困难群体本身,能够而且愿意来参与民生问题的了解、讨论乃至决策过程中去。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民生,而普通公民也不断通过网络、公开信和媒体讨论等方式参与进来,很多不同的意见都被公开提出,这些意见又不断地被代表和媒体所吸纳,充实进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中去。种种变化都意味着以往政治冷漠的人群因着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而被吸引进政治过程中来,政治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官员,而有更多的利益阶层和群体可以参与进来,保证全国人大的农民工代表就是象征意义极强的一例。
更令人欣赏的是,以往的政治决策过程如同黑匣子,只看见官员进进出出,老百姓却浑然不知。而在两会中,就民生议题的公民表达以及讨论方式却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决策过程,那种表面上和和气气没有了,有的是更多直言不讳的观点交锋,从吴敬琏到洪可柱,我们可以看到委员和代表就不同的意见公开交流乃至碰撞。而充当公共领域的媒体也更加自主和活跃,小丫征集给总理的心里话,柴静为希望安乐死的女孩转言,不同的观点更加充分地在媒体上表达,公民的意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到政策的讨论中来,博客、公开信,甚至还有关于反对肝炎歧视的公民议案传送,种种现象都让我们看到某种参与式民主实现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民生议题进行表达广开言路,既可以避免政治集团直接的政治冲突,又能够实现民主的制衡,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甚至进行公民素质的培育,这似乎是实现成本最低的民主政治道路的起点。
因此,民生政治的形成,相信不仅对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有所解决,也会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民生议题的突显可以促使公民不再只是抽象地关心国家,而是可以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关注自身的利益表达,也才能够以民主的方式更多地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温总理在记者会上讲到,“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此言甚矣。两会虽然闭幕了,但是民生政治开始走上舞台,衷心地希望民主、民权、公平和正义成为民生政治的核心理念,推动这个崛起的国度河流解冻,百花盛开!
(作者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