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海点睛
中日间存在着长期的隐性分歧。双方还需要时间彼此适应对两国关系的重新定位。
中日关系调整定位
种种迹象表示,在温家宝访日前,中日双方已就某些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其中包括建立“战略协作互惠关系”。
温家宝1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将和安倍首相就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达成共识”,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战略协作互惠关系”。之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提出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但中方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一直拿不准。1月下旬,中日再次在北京举行副外长级战略对话,就“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进行磋商。温家宝此次提出中日建立“战略协作互惠关系”,字面上比安倍多了“协作”二字,这可能表明两国已就这一关系的具体内涵达成共识。
对日本来说,安倍提出的“战略互惠关系”基本上被中方接受,自然是一件欣喜的事情。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日方内部评估认为,去年10月安倍访华后,“日中关系比较积极地向前发展”。目前重要的是,进一步巩固这种势头。日方认为,日中之间迄今已有一些有意义的合作例子:一是能源、环保领域的合作;二是共同研究历史;三是“日中21世纪交流活动”;四是“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年”;五是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
看得出,中日对双边关系的评估有一定的交集,但也存在着长期的隐性分歧。中日双方还需要时间彼此适应对两国关系的重新定位。日本对中国社会稳定、法治和国防开支等问题很关注;而中国方面则更关心,今年之内安倍政权基础是否稳固、他能否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顺利过关、安倍为挽救日益低落的民望会否在历史和台湾问题上铤而走险等。
今年,中日关系充满变数。温家宝此次访日,既是中日关系柳暗花明基础上的踏青之旅,也是在中日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情况下的探索之旅。(本报特约评论员 邱震海 作者为凤凰卫视评论员、《震海听风录》主持人)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