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记者余京津) “一次分配应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但会遗留一点点问题,二次分配是把一次分配的遗留问题解决掉。如果一次分配不能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则二次分配可能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
林毅夫说,“以前都认为,要想经济发展需要先恶化收入再去改善。但是二战后,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几个亚洲国家、地区创造的经济奇迹都不是这样。他们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取得了持续的经济发展。”
一般人都会对“一次分配同时取得公平与效率”的观点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不可能有实现的途径。林毅夫在给出以上亚洲几国的实例的同时,也给出了理论支持和具体做法。
他的主要经济理论是发轫于200多年前的著名的比较优势学说。这个学说最早是用于对外贸易,但林毅夫认为,这个学说并未过时,并且,当今最新潮的竞争优势理论其实也建立于比较优势的理论之上。
林毅夫将他的逻辑起点定为资源禀赋的提升,即资本、劳动力与资源这三大要素禀赋的提升对经济的增长最重要。只要要素禀赋提升上去了,技术、产业等会自然而然与发达国家一样。
他分析说,一个国家是否充分利用了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在确立竞争优势中最紧要。目前,国内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因此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区段。这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穷人与富人的最大区别在于,穷人靠劳动力挣钱,富人靠资本雇用人挣钱。只有充分就业,穷人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
另一方面,有剩余后才能进行最快速的资本积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能够赚取最大的剩余,实现资本最快速的积累。由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没有资本快,将导致工资的不断上涨,其后果是资本的回报不断贬值,最终使得收入分配不断改善。
林毅夫非常反对“赶超战略”。他说,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资本多,劳动力非常少。他们为了使本国的产业具有竞争力,才会用资本代替劳动力。
他进一步批评道:多数人只看到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高,希望一步登天,去投资相同的产业。但是这些企业在排斥了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又不具备比较优势,在市场上不能获利,因此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存活,只能靠国家补贴。其实质是进行财富转移,让穷人去补贴富人,将使分配越发不公。同时,由于产业的发展不是来自于企业的剩余,将拖累全社会的剩余积累非常少而缓慢。最终导致国家的要素禀赋提升得更慢。为了维持企业生命的延续,政府不得不向国外借钱形成财政赤字,及至偿还不起债务,便引爆金融危机。这便是拉美困境的由来。
基于以上分析,林毅夫提出:要让穷人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富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政府要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能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稀缺与充沛的市场价格体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家会自动根据市场价格信号选择产业。这样,不但资本积累非常快,技术升级也会成为企业家的主动选择。
在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中,林毅夫认为,最关键的是改善金融结构。目前,四大银行拥有的资金占整个市场的75%。一方面,存在流动性过剩,一方面大银行不愿意向绝大多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大银行只愿意借钱给大企业,而大企业由于贷款的成本非常低(比发达国家还低),他们必定将资金投到资金密集型产业。对此,解决之道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为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提供对应的服务。(来源:中国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