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民航业发展座谈会。这是2002年民航体制改革、民用机场下放地方管理后,我省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民航工作会议,业内人士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发出了山东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信号,预示着山东各民航机场、航空公司面临第二次创业。
全省客运量不抵一个成都机场
“十五”期间,我省民航客、货运输量年均增长17.39%、26.1%,是我省民航发展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2006年,全省民航旅客、货邮运输量分别达1256万人次、17万吨,比上年增长18.9%和15.7%。
民航山东安监办主任刘正金说,山东民航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客货运量增速虽然较快,但总量同航空业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中国20家主要机场2006年运量统计显示:列第6位的成都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627万人次,比我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临沂、东营等7个机场之和还多。占据山东民航半壁江山的青岛机场,是我省惟一的“进榜”机场,以679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列第12位,但仍排在与青岛相比人口不多、经济总量不大的厦门、昆明等城市机场的后面,且与昆明机场相差760多万人次。
我省民航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山东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去年,我省民航客运量仅占全国的7.8%,在全省综合运输系统中只占0.8%,运力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业内人士分析,山东民航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机场航班少、机种不全、营运量小,航班、航线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二是机场设施不够完善、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需要。
济宁市副市长张术平呼吁:航空运输条件的落后,越来越成为制约济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突出瓶颈,扩建济宁机场对于带动济宁乃至鲁西南发展意义深远。
增加航线尚须政府扶一把
9300万人口、21846.7亿元生产总值、95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如果说这组反映2006年山东经济实力的数字,为我省加快民航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的话,那么,2008年青岛奥帆赛和2009年济南全国运动会的举办,为我省民航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十一五”,无疑是山东民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时不我待。
就山东民航业而言,要加快发展,增加航班、航线比机场硬件建设更迫切,任务更艰巨。目前,我省7个民用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20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仅18条,每周航班1500余个。只有不断增加航班、航线,才能赢得民航业的持续发展。省发改委初步规划,到2010年,全省机场力争新开通航线100余条,每周航班量超过3000个。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临沂和东营为节点,向北京及全国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辐射的国内航线网络,以及联接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网络。
业内人士指出,增加航线既是民航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济南市政府一负责人直言,培育航线需要过程,在航线开通初期往往赔钱,航空公司投入巨大。政府应对未培育成熟的新航线,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以山航为例,今年他们计划增开济南至首尔、青岛至釜山、烟台至香港等国际和地区航线,预计年亏损3000多万元,公司希望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在本次座谈会上,整合全省民航资源成为各市政府负责人和民航企业的共识。
民航体制改革后,民航原来行政上的“大一统”不复存在,分成机场、空管、油料、航空公司等多个部门。其中机场除济南国际机场由省政府管理外,其余全部下放到所在市管理。改革为全省民航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各单位由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引发一些矛盾,造成机场之间、机场与航空公司之间横向协作不够,存在恶性竞争。
我省7个民用机场中,济南、青岛为干线机场,其余均为支线机场。干线机场需要扩大腹地和客货源,提高机场综合利用率。支线机场设施设备不完备,既缺航线,又缺客源,有的只有二三条航线,且航班时间变来变去,机场经营举步维艰。东营市副市长陈兴銮建议,加强全省各机场间的资源整合,建设以济南、青岛为中枢的辐射式省内航线网络,带动扶持中小机场,丰富济南、青岛中枢机场的客货来源。据悉,省发改委已启动全省民航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合理安排机场布局,研究制定扶持支线航空政策。
民航是交通基础设施,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民航问题,仅靠民航一家显然不行,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已开通民航业务的济南、青岛等7市,以及争取开通民航的济宁,都把民航发展纳入地方经济一盘棋。据悉,“十一五”我省将继续加强济南、青岛两大干线机场建设,青岛机场国际航班楼将投入使用,烟台机场完成飞行区扩建,威海机场改造候机楼、扩建停机坪,扩建潍坊、东营机场,适时迁建临沂机场,争取扩建济宁机场。到2010年,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600万人次,民航运输基本满足发展需要。(本报记者 齐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