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此前举办的现场招聘会一度出现严重拥挤,来自一些著名高校的博士纷纷支持网络招聘,提高招聘效率,同时给网络招聘出谋划策。据了解,这是继“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袁立本明确提出用网络招聘逐渐替代传统招聘之后,中国高校学术界对社会人才和就业问题首次作出回应。
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同意招聘会“比较有用”的人只有23%,认为“作用不大”和“没什么用”的则分别占到了57%和20%,近八成的应聘者对传统招聘会并不满意。根据记者的调查,对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招聘会也已经成了“明知去了也没用,不去又觉得可惜”的“鸡肋”。
与传统招聘相反,网络招聘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在今年3月1日启动的中华英才网“2007春季网络招聘会”上,短短两周内,就有8万多名各地求职者参与其中投递了简历,这相当于好几个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参会人数。目前,中华英才网平均每天发布的职位已近100万,而即便是一场大规模的人才交流会,通常职位数也不过数千。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王迪表示:“我对传统招聘基本不会抱希望,只是单纯的简历投递,而投递这些简历的成本很高,有回音的比例则寥寥无几,这是对社会资源和人才的一种浪费。”
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萧盈盈则明确提出了网络招聘的好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个性化的同时,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目前来说,比如中华英才网这一类起步较早,当前已经比较成规模的招聘网站,能够提供很多非常人性化的服务。我身边的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从招聘网站获取的,其中中华英才网等大型招聘网站的成功率则更高。”
对于这些看法,《职业》杂志执行主编李黄珍认为,能不能帮助自己切实找到工作,这是求职者衡量招聘网站价值的根本,网络招聘只有真正做到个性化、系统化,加强针对性,为求职者提供传统招聘会不能提供的价值,才能真正取代传统招聘会。例如适时的主题网络招聘会;除了定期举办专场网络招聘会,招聘网站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求职者的不同需求,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中华英才网等大型专业招聘网站都提供了简历撰写、高级人才报告、求职者blog等实用资讯指导。
晨报记者 周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