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选择海葬的人数每年递增10
%碧波万顷的大海,舒缓低沉的波涛旋律在海风中回荡,轮船上的人们眼含热泪,小心翼翼地将亲人的骨灰和缤纷的花瓣撒向大海。这是昨天上午在长兴岛和横沙岛之间举行的上海市第101次骨灰撒海仪式上的情景。
上海自1991年3月推行海葬以来,这种不占地的葬式正逐步被市民接受,选择海葬的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目前,上海已有13368份骨灰撒入大海。陵园用地日趋紧张
昨天,上海一年一度的清明期间的扫墓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数以百万计的扫墓大军涌向了公墓。
目前,本市所有公墓占用土地总量达7500亩,而用于墓地的土地存量只有2300亩。今年清明期间上海将落葬1.5万穴,这无疑给上海隐藏着的公墓用地紧张的现状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上海只能利用盐碱地和滩涂等大量不适合蔬菜种植的土地作为墓地,因此公墓用地紧缺。但中国人历来有终了一生后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观念和习俗,上海也不例外。上海市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仍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有92%选择了骨灰墓葬。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发展,陵园经济发展很快。沪郊的百姓陵寝、陵园用地日趋紧张。
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不少有识之士选择身后骨灰壁葬、塔葬、树葬,而骨灰撒海——让自己的灵魂融入大海宽阔的胸怀也成为一些人向往的归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介绍,选择骨灰撒海的主体是上海市民,但每年都有专程赶到上海要求海葬的外地人,他们大多是生前就留下这样的遗愿。除了国内居民,还有一些海外华侨也选择了到上海海葬。今年清明期间,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主办的两次骨灰撒海仪式(海葬),其中就有无锡和江阴市的数十份骨灰参加上海的骨灰撒海仪式。
据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海葬对土地的占用率为零,是最彻底的节地葬;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推广海葬,不仅体现移风易俗的先进殡葬文化,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积极回应。考虑到推广海葬可大大节约土地资源,上海市从今年起,每一份骨灰撒海给予了400元补贴。
尽管目前选择海葬的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也有了政府的相应补贴,但海葬的真正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周其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