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画或极简,行笔却稳、准、狠;或极工,又如春蚕吐丝、老僧补衲那般,笔笔送力到底。他的画里有一种内功,这内功不仅仅是个性的沉稳,还有心态上的沉稳,在更深处是哲学上的辩证。他在国家权威的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工作20年,辗转于艺术品市场10余年,历任百年老字号国有企业荣宝斋总经理助理、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游弋于书画市场之间,时刻为投资者传递市场的脉搏。看多了艺术市场的花开花落,望惯了市场经济的云卷云舒,“难得沉稳”的他退休之后潜心艺术创作,迎来了艺术人生的灿烂季节。
时值3月,各拍卖公司又开始重拳出击每年一次的春季大拍,艺术品拍卖大战硝烟渐起。若是在几年前,王鸿勋肯定又要忙前忙后。然而现在,他可以释然地拿起自己挚爱的画笔,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进入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中国书画名人堂》记者见到了王鸿勋,这位曾经在艺术品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却全然看不出商家的精明,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气质。平和而沉稳的心态,正如他的艺术作品,稳稳当当。
独门“笨”秘诀
王鸿勋从小喜欢画画,小时候拿起笔便不亦乐乎。
16岁开始从师李苦禅、许麟庐两位先生正式学习中国画。说起拜师,还要提起王鸿勋的“不怕问”。十五六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也是求知若渴的时期。王鸿勋喜欢绘画,却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指点。当时景仰李苦禅先生大名,却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引见,初生牛犊的王鸿勋夹着自己的几张画便径直奔向李老先生家里。
进到李老家,王鸿勋见一位老者正在院子里练太极。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何许人也,他上前就问:“请问李苦禅先生在家么?”
老先生看了他一眼,继续练他的太极,嘴里问道:“你找他做什么?”
“听说李苦禅先生的画不错,我想请他老人家帮我看看画。”
“哦?”老先生停下太极,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位年轻人,“那你跟我进屋吧。”
来到书房,老先生往案头后面的椅子上一坐。王鸿勋立刻就明白了,原来眼前的这位老先生就是鼎鼎大名的李苦禅。于是他毕恭毕敬地递上自己的作品。李苦禅接过画来打开一看,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也成了王鸿勋拜师的一段佳话。所以至今,他也这样告诫年轻人:“学东西,不要怕问。”
学艺是辛苦的,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还要凭自己的悟性找方法。拜师学画后,王鸿勋对待学习一点也不马虎,少了儿时的淘气,多了治学的严谨。采访间,他向记者透露了他学画的独门“笨”秘诀。“这个方法连我的老师和师兄弟们都不知道呢。”
王鸿勋拿出一个信封,里面装满了一张张看上去很有年头却叠得很整齐的纸。他一一展开给我们看。上面是他用铅笔一笔一笔描下的老师们的画。还用文字标明了哪一块地方用浓墨,哪一块地方用淡墨。王鸿勋一边很小心地展开这些纸,一边跟我们说:“刚学画的时候,我就借老师的作品回来研究。拿回家后对着光看,这样可以看出老师的用墨技巧。然后照着老师的方式用笔画下来。包括鸟的头该怎么画,画几笔,脚该怎么画,画在哪个位置等等。书要读,这好画也需要读。”
看着这些泛黄的纸张,在场的记者一行都无不为之惊讶。原来,绘画艺术远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天马行空,也不是所谓的“灵光乍现”,它需要如同对待科学般的态度。
作者:潘黎萍/文 车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