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邯郸电(记者乔宾娟)日前,居住在邯郸市建西二社区的李阿姨与丈夫一起拿到了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书。“拿到证书后,我觉得一下子解脱了,在百年后能为国家做些贡献我们真挺高兴的。”年近60岁的李阿姨告诉记者。
“现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对捐献遗体不理解,而我们做这件事情并不图什么。”李阿姨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请记者不要把他们夫妇的名字透露出去,“人多嘴杂,我们只是想做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因病无法走路的李阿姨的丈夫则更是没有与记者见面。采访是在建西二社区的居委会处进行的。心直口快的李阿姨告诉记者,“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一对残疾人夫妇志愿捐献遗体的节目,当时那对夫妇表示生前因为残疾而没有能力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志愿在死后捐献遗体……听到他们说的那些话,我当时就掉泪了,同时我也产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老伴后,老伴也十分赞同。”李阿姨说,20年前,她与前夫离异后,带着女儿来到邯郸,后经人介绍与现在的老伴成了家。当时他的前妻不在了,身边两儿一女,而且最小的儿子才13岁。“就这样,我们组成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家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基本上就没有出去工作过,一直是家庭主妇,当时全家也就靠老伴一个人的工资支撑着。如今老伴患有糖尿病和脑梗,因为身体原因从2000年退休后几乎就没有出过门,子女们也都成家立业了。”虽然历经了生活的坎坷,但说起现在的家庭,李阿姨十分自豪,“虽然我们是个后来组织的家庭,但现在每个人的关系都处得十分融洽。看,这是二儿媳花400多元给我买的鞋,还有手机……”“我们把捐献遗体的想法告诉孩子们后,他们一开始都觉得接受不了,不过经过我们做工作,在今年正月,他们也都在同意书签了字。”李阿姨告诉记者,“如果百年后,我的眼角膜、心脏等能捐献给他人使用,那不等于我还生活在这个世上吗?而患病老伴的身体也可以贡献给国家,做病理实验。人死了烧把灰就什么都没了,如果能把遗体捐献出去,不是还能为国家做贡献吗?”
记者手记
只希望多一些“李阿姨”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做这次采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现着这句诗。是啊,如果大家都像李阿姨夫妇那么想的话,那么世界上可能就会有这样美妙的事情发生:一个人是不在了,但是他/她的眼睛照样可以看到徐徐升起的太阳,活着的人也照样可以感觉到他/她的心跳声。3月23日,我从邯郸市红十字会了解到,邯郸市从1989年就开始接受捐献遗体的工作,另外在2002年,邯郸市出台了《邯郸市接受志愿捐献遗体实施意见》,这也是全省出台的首部关于遗体捐献规范性文件。但是截至目前,到该会申请捐献遗体的人数仅有70来人。这个数字相对于邯郸870多万的人口,真是太少了。不过据了解,这在全省还算是比较多的。我只希望,社会上能多一些“李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