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奥运之后收益几何
文/王军
奥运会申办成功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显而易见,随着2008年的临近,一个悬念越发在人们的心头浮起:奥运会之后的北京还能保持住这样的势头吗?
奥运会的赛后问题一直让经济学家们头疼。
由于奥运会主办城市须一次性满足超出常规的赛期需求,所以赛后问题几乎难以避免。但如果措施得当,这些成本就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压缩,并被消化在奥运会给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创造的巨大利益之中。比如,韩国就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契机,跨入了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
北京奥运工程投资甚巨,国人自然期待最优地把握奥运良机。本着这一愿望,北京市在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倾力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并获国务院批准,以两院院士吴良镛为首的学术团队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规划作了细致的研究。国际经验表明,大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地,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就刺激了东京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奥运会是“发展激素”,既能增进经济中的良性因素,又会放大负面因素。因此,针对北京城市发展固有顽疾的总体规划修编和破解京津冀地区长期发展失调的区域规划研究,可谓是两场“及时雨”。
可是,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施行?这项规划的主旨是调整城市结构,改变单中心城市布局,以此缓解中心区在交通与环境方面的高度紧张。从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来看,单中心城市与多中心城市相比,由于只有一个中心、旺地紧缺,房价均难控制,从而制约了城市的竞争力。目前,北京在单中心格局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房价已呈暴涨之势,持续下去,必将增大城市的竞争成本,不利于奥运会之后的发展。所以,尽快将发展重点转移至新城,停止对旧城的继续拆除,以奥运会之力推动城市结构调整,应是北京应对奥运赛后问题的第一要务。
另外,京津冀的区域协调何时能够形成为国家战略?在“珠三角”、“长三角”已成大器之时,奥运会为京津冀创造了赶超良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增量空间已经形成,解决京津经济同构已是当务之急。可是,京津冀的区域规划目前还停留在学术层面,如果不能尽快催生决策,就仍将是高成本的发展,并降低奥运会之后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