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3月26日讯:
今年元宵节已过去半个多月了,居住在府城建国路的73岁老人邢益东,还不肯扔弃窗台上早已枯萎了的两朵玫瑰花。妻子赖春花笑着说:“这是元宵换花节那晚,儿子陪着我们在街上换的,老头子是想等到明年我俩又互换了新花才肯扔呢!我们从换香到换花,已换几十年了,年年对它都有盼头……”府城元宵换花节,正以其久远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节庆内容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和家庭。
府城元宵换花节,传播情意,传承文明。
溯源
从民间换香演绎为现代都市换花
被人们誉为“府城历史通”的原琼山文体局局长黄培平和现任琼山区文化馆馆长王旭,从去年以来一直忙于府城元宵换花节的材料整理编辑工作。
据两人介绍,换花节原为“换香节”,俗称“驳香”(谐音,海南方言)。至于“换香节”的由来,民间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较为流行的一种是说,很早以前,府城人一生出娘胎,媒婆就上门订婚(俗称搭命)。
男女成亲前很难遇上一面,等到完婚后,发现对方有缺陷也无可奈何了。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东青年唐宾,不甘愿父母的搭命,偷跑到庙堂烧香,祈求婆祖保佑他找个好娘子,正碰到城西来的少女林香,也抱着同样的心愿烧香,两人互诉心事一见钟情,并私下订立婚盟。当时只有香火在手,他俩就作信物互换,祝愿来年再相会换香。从此,府城元宵节换香的习俗便一代代传了下来。
有关府城元宵节的述说,除了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清咸丰《琼山县志》等史书有记载,还有上辈老人的口述,本报等媒体曾作过相关调查。
府城镇达士巷老人吴善教(1923年生)、文庄路老阿婆王赛英(1910年生)等几位老居民回忆,在他们孩童时代,每到元宵夜,父母都叫上街走“八排”,意为出门逛街,求来年平安,手拿点燃的香火,寻找家里男丁多的人换香,并互送“发丁发财”祝福语。这些口述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后来因为换香存在安全隐患,1984年元宵,经过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府城换花代替了换香,一直流传至今。
影响
独特节日风情吸引海内外人士
府城元宵换花节,是公认的海南岛情人节,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节日。海南建省后,内地来海南的人增多,每年在府城闹元宵的都有10万人左右。
玫瑰是换花的主要品种,人们希望通过换花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青年男女们则通过换花向恋人表达内心的情感,直到深夜才依依惜别,相约来年换花节再会。随着20世纪90年代府城“元宵换花”被艺术家搬上舞台,加以艺术化,府城元宵换花节知名度逐渐扩大,它那独特的民族节日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街头换花的人群中也出现了不少老外的身影。
琼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符勇说,海口、琼山行政区划调整后,元宵换花节的地域扩大,延伸到红城湖、海府路等府城周边地带,万绿园也成为换花节的活动场所。从2003年起,参加府城换花节的人数出现递增状态,到今年突破18万人,而且文明换花的气氛越来越浓。2001年,省对台办、省民委在琼山举办“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欢度换花节”活动,40多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来到府城欢庆节日,这一年的换花节,已远远超出了其原来的特有意义,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盛会。而近几年的换花节活动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多彩,除了换花这一传统内容,还增添了万花迎春(盆景花展)、千灯照春(街巷灯展)、醒狮催春(舞狮摘星)、艺苑唱春(琼剧表演)、游园戏春(游艺娱乐)等内容,被赋予新时代特色的换花节,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换花节在弘扬琼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海口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文化品牌
“花是春天的象征……来吧,来吧,换花换心换真情,让美丽永驻古城!”2005年,琼山举办“花王选拔赛”活动,一支热烈、流畅、欢快的《换花歌》新鲜出炉,换花舞也同时诞生,换花节活动变得更加热闹和喜庆。这是对换花节这一节庆文化品牌实行的保护措施之一。从1984年起,原琼山市政府每年都投入10万元资金举办元宵换花节,推动换花节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记者从琼山区政府获悉,今年该区将府城元宵换花节作为岁时节令的项目类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研究、特色、充实和拓展方面做了五年保护计划,保护措施有:组织民俗专家开展换花节原生态内容调查、出版换花节摄影艺术作品集、把换花节文化活动内容纳入本地区中小学教育内容、有计划地进行换花节庆交流,以达到进一步扩大换花节知名度等预期目标,区政府为此将建立长效机制,投入20万元建立换花节历史展览馆。
海南大学形象学教授徐国定认为,作为府城元宵换花节民俗的最原始形态,换香习俗虽然失传至消亡,但这个难得的节庆已具备了历史性、群众性、民族性、娱乐性、艺术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对提升海口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现在要做的是将其文化底蕴进行挖掘,拓展内涵,通过宣传让人们认识到交换什么花表达什么情感,寄予何种美好祝愿,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庆活动中,“相信这样做会是一种最好的保护!”(记者彭桐文/图)(来源:海口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