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重,沪上不少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大学毕业,却仍生活在校园周围;他们不是学生,仍然过着和在校生一样的生活: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看书,在教室听课,有的甚至仍然寄宿在学生宿舍里。
借宿学弟宿舍
小于是本市某重点大学的06届本科毕业生,虽说毕业都快一年了,可他仍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毕业前想在上海找份好工作,就是找不着。临到毕业了,想着考研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吧,就这样留校了。外面房租这么贵,哪里租得起?只好今天一个学弟宿舍呆一晚,明天另一个学弟宿舍睡一宿了。每天还得去图书馆复习。后来,考研没成,又和师弟们一起去跑招聘会了。不知不觉,就在学校里漂了一年。”不久前,小于放低了要求,终于找了一份工作,他感叹:“终于可以告别漂的生活了。”
校园混口饭吃
像小于这样的“校漂族”在沪上大学校园里日渐增多,其中多数是外地学生,他们毕业后一时没找到工作,出于对生活开销、居住安全、环境氛围等各种因素的考虑,有的在学校附近几人合租一房,有的干脆就呆在学生宿舍里,开始了利用高校资源生存的漂泊生活。
某师范大学的小胡也是“校漂族”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呆在学校,慢慢找工作,至少还能寻得到以前勤工助学的机会,当个家教、发个宣传单,吃饭总能解决吧。”
占用他人资源
对于学生毕业后仍滞留校园的现象,记者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据他们介绍,学校对宿舍管理是十分严格的,一般都规定毕业学生限期离校。偶然也采取人性化的操作,比方说,有的学生说要马上出国,也有的说要马上参加考试,会允许他拖延几个月。但是,在扩招的背景下,学生宿舍很紧张,不允许毕业生长期居住。不过,有的毕业生借用别人图书卡、饭卡,这种行为很难管理。这些负责人认为,学生既然毕业,就应该离校,否则,他们的行为就是占用在校学生的有限资源。
转变求职观念
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则表示,应该关心“校漂族”,毕竟他们都曾是学校的学生,只要他们中有人来找,她都会热情接待,帮助他们找工作。这位老师说:“其实校漂族中的大多数,是当初求职时期望值太高了。让学生们有个正确的求职观,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才是让校漂族走出漂泊生活的根本办法。”
作为一个“校漂族”,小胡说:“我们只想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听说铁路南站附近有个大学生求职旅舍,每天只要付10元钱,还有各类招聘信息,只是离学校太远了,不方便。要是大学校园边上多办几家这样的求职旅舍,那就好了。”本报记者张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