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特有的风俗:送号
张孝琳吕树茂
在河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边缘地带有个县叫唐县。该县半山半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乡民送号的风俗曾流传了数百年之久。
唐县乡民古来一般都有三个名字。
唐县乡民古来对送号一事非常重视,被当做男人一生五件大事(出生、成人加冕、成家、送号、亡故)之一对待。一开始,被送号者只限祖、父母均亡故的男性居民。有老人在世时长多大也不能称老,仍是孩子辈地位。但到后来,父母在世时也有送号的。甚至,给儿子送号竟成为父母心中为孩子操办的一件大事,与娶妻成家相并列。
唐县居民送号,时间常选在农历正月或二月进行,也有趁老人亡故或者办喜事时顺便为之。送号要举行送号仪式,发放号帖,要摆宴庆贺。
举行仪式前,先由族长或者有文化有学问者议出大号的汉字(主要避免重复)。然后由村内书法家(旧时多由秀才)写出号榜,并将送号榜张贴于村内最繁华热闹处的高墙之上。同时大放鞭炮,尤其要放二踢脚,以示隆重和大号名声远扬之意。号榜,用整张大红纸(如长辈亡故不满3年的,用紫蓝色丧用纸)。右上角写“恭贺某某(大名)先生送号之禧。中间写某(姓)府某某(大名)赐洛某(所取汉字)为号。左下角由族长署名或者列出众乡友名单,最后写上“鞠躬”二字并年月日。号榜两侧多书“大号震天响,人财两兴旺”等溢美之词。也有的农家子弟一直从小务农没有机会上学,便只有小名并无学名。因此在送号时一并将大名取出。这样的号榜(实例)的写法是:右行起首大字“恭赠”,中间正文为“宣翁(被送号者之父的大号)王先生令郎印捷字班师,号洛班”。左为落款及年月日。
之后,便设号宴筵请族人及亲朋好友。参加号宴者都需出份子钱或酒等物以示祝贺。
据考证,唐县送号之俗始于元明,兴于清,盛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虽规模大减,但之前已有大号的则被广为使用,比如生产队分粮食、记工分,以及交公粮的口袋上写的都是大号。如“王洛谦”、“吕洛德”等等。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送号之俗在唐县境内彻底消失。但社会上的老年人对送号之风俗仍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