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三对于亚运村绿化的规划最为突出。 |
方案三 绿化更出彩 小浮莲岗不孤立
将广州新城定位为珠三角区域服务管理中心,以及广州南部新型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型宜居新城。
亚运村的主体公园与体育生态公园构成绿色生态主轴。这个生态“绿肺”系统沿纵向自然水系呈现树枝状,渗透到南北各居住组团之中。整个居住区呈现出由西向东沿着道路骨架和中心绿轴“有机生长”的模式。
特色:
方案将东侧打造为“绿色地带”,缓慢向东延伸,并巧妙的用一座景观桥与隔水而望的小浮莲岗连接起来,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小浮莲岗也不再孤立。
方案四 六脉皆通海 青山半入城
打造“蓝色水都”,将广州新城发展成为广州南部都会中心,国际亚运旅游休闲地,创意水都和生态宜居新城。依托亚运村城址选择在山、城、水的交汇处,创建“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
其中,运动员村总建筑面积为595038平方米,可容纳14290人住宿。媒体村建筑面积为417618平方米,可容纳10344名媒体记者住宿。亚运公园是亚运村与海欧岛旅游生态区及莲花山水道之间的自然生态过渡区。规划保护现状湿地系统及自然滨水岸线并设置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及预留广州市博物馆用地。亚运公园在亚运期间可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传统表演、及各参赛国交流等文化活动。赛后,靠近亚运村的部分用地可进行低密度开发建设,其余用地则继续保留为生态公园用地。
特色:
亚运村在建设上分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四个各具地方特色的居住组团,为运动员提供前所未有的亲切的住宿体验。采用岭南传统的簇群生态居住模式,为运动员提供独特居住体验,同时也为树木及生物退让出宽阔的生态通道。
方案五 状似飞机两翼齐飞
方案根据平面规划的形状而命名。南北两边就像是飞机的两翼,中间包裹着运动员村。
运动员村位于用地中部,南侧紧邻亚运公园,向东延展至砺江涌。媒体村与新闻中心预留用地布置于用地西侧,紧邻地铁海傍站,有利于促进该区赛后转化为酒店、住宅物业。亚运公园组团沿南侧横向展开,将莲花山水道的自然生态主动地引入基地内部。
特色:
运动员居住区可改造为多类型住宅,东侧的官员服务区将建成别墅。媒体村可改为SOHO组团,亚运公园改为城市公园以及亚运村的对外交通系统,赛后将承担城市交通功能,水上巴士将承担部分旅游交通需求,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将形成社区内部交通网络。
方案六 用地规划得最满
规划体现广州新城是多个小型城市单元的复合体,集合体。亚运村中的运动员村位于用地的东北角,根据赛时使用需求分为公共区、居住区和国际区,建筑面积为327000平方米。运动员以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为主。
媒体村位于用地西部,邻近京珠高速,地铁4号线可覆盖500米区域居民出行。人流与信息流的高效转换是方案对媒体村的定位。
特色:
是6个方案中把亚运村用地规划得最“满”的一个。相对于混合式的设计,对各功能村的分割并不那么明显,设计整体性较强。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