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渭区官底镇赵家村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农村过红白事常常找不到好劳力,村里人只好就近把在渭南、西安工作的亲戚朋友叫回来帮忙。原来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据了解,这种现象在渭南农村还比较普遍,外出打工已经变成农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渭南是全省的农业大市,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加大,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渭南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并创出了蒲城保安、澄城船员、合阳焊工等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2006年,渭南有71.8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转移,其中有近1/3是经培训后带着“手艺”走出去的,年创经济收入33亿元,连续3年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市。
带着组织的关爱送出去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建设,渭南的劳务输出网络已非常健全。全市现有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58所,这些职介机构在每个乡镇每个村都设有信息员,推介务工人员;县(市、区)劳动部门在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主要工作也是劳务输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市上在农民工进城比较集中的渭南市城区东小桥附近建成了专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渭南市(东)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2006年共为29.1万名农村劳动力办理了求职登记,为21.5万名求职人员进行了免费推荐就业。短期就业16万人,一年以上长期就业人数达1100余人,就业人数占总求职登记人数的73%,并协商处理2起农民工工伤,为76名农民工讨回拖欠工资16585元。
劳务输出还与市上的招商引资工作挂钩。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利用招商引资的机会,多次深入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考察用工单位千余个。各级部门的驻外办事机构在劳务输出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任用。目前有驻外劳务办事处共61个。2006年,仅7个政府驻外办事处,就采集信息上千条,组织安置务工人员5000余名。市驻东莞劳务管理办事处还为务工人员处理了大量的讨薪、工伤等劳务纠纷。
为了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党员、团员能够按时便捷地过上组织生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06年,临渭区田市镇与江苏太仓市璜泾镇结为友好乡镇,并将党支部建到了太仓,去年有6名优秀打工青年在这里加入了党组织。2007年1月30日,渭南首批流动团支部在广东美的集团、顺达集团成立,渭南商贸学校的88名毕业生扛着团旗前往广东工作。这两个团支部将受原学校团委和流入地党团组织的双向管理,共同为务工青年提供帮助和服务。2006年,渭南市残联还在全省首次输出残疾青年到广东等地打工,让残疾青年在务工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目前,渭南已经形成了发展长江三角洲、巩固珠江三角洲、新建福建沿海、西进新疆、开辟境外劳务基地的新格局。
带着过硬的技术送出去
随着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壮大,市场对务工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渭南也及时调整了输出战略,由过去重输出数量逐步向重技术培训转移,提高输出务工的含金量,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渭南素有“培训城”的美誉,全市现有各类培训机构200余所。去年,全市共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2.1万人,占输出总人数的30%,培训后安置就业率达98%。渭南充分利用各类技工学校、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以及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汇集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培训模式,通过评比认定后都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内,展开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专业的输出前培训工作,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培训基地。
市上专门设立了“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心”,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开设了建筑类、家政服务、农业实用技术等十多种专业。自2006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现已组织举办5期培训班,累计有1100余名农民工接受了免费培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逐级审查,最后确定了46所培训机构作为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定点机构。这些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对口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合阳县职教中心与广州电子公司、大阳摩托车集团实现培训“双向对接”,即企业给学校投入资金或教学设备,学校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学生一毕业就在该企业就业。这种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
就业前培训既做响了劳务品牌,也打造出了诸多劳务精品,澄城船员、蒲城保安、同州厨师等在全国许多地方颇有名气,很受用工企业的欢迎,华县、华阴有几个村的农民还常年在日本“打工”。
(本报记者 王忠杰 由文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