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装驻京某研究院军代表室担负着多种型号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过程质量监督、检验验收等任务。多年来,他们在保证新装备“快生优生”的前提下,积极为部队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新型武器装备在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
新装备交付实现“无缝对接”
针对某新型武器装备在使用中的诸多问题,今年2月初,该军代表室邀请了新装备使用部队、院校以及工业部门的专家和相关人员,召开了一次专家组工作会议。
“部队是武器装备的最终使用者,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必须着眼实战、紧贴部队需求。”新装备研制初期,该军代表室派人广泛听取基层部队意见,把一线官兵的合理意见反馈给研制的工业部门,从而使武器装备的设计更加符合实战需求。装备生产过程中,军代表室又积极协调基层部队的技术骨干走进新装备生产车间、试验现场,提前了解和掌握装备技术性能和使用特点,消除新装备“动不得”的心理障碍。
为缩短新装备形成作战能力的周期,该军代表室还初步实现了主战装备与配套装备、保障装备、模拟训练装备同步研制、同步定型、同步生产、同步交付。
将保障基地建在列装部队“家门口”
去年8月初,某新型装备在训练过程中突然出现故障,部队万分火急要求派人前往“增援”。该代表室总代表谭汉清立即联系部队附近的维修站,当地技术人员很快赶到现场。按以往的做法,至少需要两周才能排除的故障,结果3天就修好了。
维修速度之快,归因于该军代表室把保障基地建在列装部队“家门口”。以前,新装备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得派技术人员前往处理,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为此,该代表室与列装部队驻地相关工厂加强技术沟通,成立了服务保障中心,启动相关维修线建设实施区域维修体系。
他们还根据不同类型的武器装备,组成相应的专业技术小组,常年活跃在部队训练第一线。针对新装备经常出现的技术问题,他们未雨绸缪,先后组织技术骨干230多人次奔赴千里海防一线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了基层新装备修理有“技师”。
构建质量信息反馈“绿色通道”
前不久,某型武器惯导系统出现故障。得知消息,军代表在信息中心打开新装备使用信息网络,仔细查看“病情”后,开出“药方”。基层部队技术人员依计行事,立马见效。
过去,一些新装备出现故障,因信息反馈渠道不畅,一度影响了部队的正常训练和战斗力生成。为此,代表室积极与驻院、厂、所充分协调,建立起新装备使用部队、军代表、工厂共同参与的装备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与基层部队数个军械技术保障大队联网,建起新装备使用信息网络,对每套设备都建立了电子档案和一套完整的故障分析资料;部队定期将新装备使用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直接反馈给军代表室,军代表室负责与相关科研单位联系,限期解决。
与此同时,军代表室还通过主动走访、接待部队来访、电话沟通等方式,收集到部队在新装备训练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去年前10个月共收集部队反馈的问题132个,军代表室多方协调,先后派出91人次的技术服务保障分队到部队现场服务,解决了128个问题,4个问题正在处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