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名“周薇”的周秀珍在昆仑山口的留影。据媒体报道,2003年11月到2005年6月之间,周薇以“关注老区,纵横神州”为主题,4次单骑摩托畅游全国。 |
周秀珍被逮捕后,学校仍然在运作。新学期开学时招收的学生,甚至比上一个学期增加4名,达到170名。留守儿童是构成实验学校学生的主体。 |
瞄准农村“留守儿童”
办学人周秀珍
“孩子送进实验校,家长放心去创业”。“留守儿童”是周秀珍率先引入当地的概念。有数据说,整个仪陇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达到30万
创办于2002年的永乐实验学校仍在照常运转。新学期招生时打出的横幅还挂在醒目的位置:“孩子送进实验校,家长放心去创业”。
“留守儿童”是周秀珍率先引入当地的概念。这些农村子弟的父母,年年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梦想,拎着大包小包汇入南下打工的洪流。有数据说,整个仪陇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达到30万。
“大人都走了,剩下老人带着小孩,娃娃教育就成了问题”,周秀珍去年高薪聘请的专职校长杨长清介绍说,“这学期实验学校招收了170名学生,留守儿童是其中的主体”。
像这样的留守儿童,我国农村地区目前约有2000多万名,他们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妇联去年5月开展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面临家教、心理、安全、沟通以及财政支持等五大突出问题。181名受访者中,约87.9%的儿童说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约90%的孩子说,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没有安全感。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务院下属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及全国妇联等12个政府部门已于去年10月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四川、重庆、江西、广西等劳务输出大省(市区)的委员们提出,“要农村孩子也能拥有一个花样的年华”。
周秀珍紧紧把握农村教育的热点,也为学校找准了潜在的消费群。
实验学校对于学生的收费分为三档:全走读学生每学期收费300元,中午留下吃饭的半走读学生收费600元,寄宿学生则需交纳1880元。一头一尾两个数字分别是公立学校的20倍和8倍。任淑珍向记者强调,走读学生每天车接车送,还有一杯牛奶的加餐,寄宿学生要包整个学期的吃住,这些都是公立学校无法提供的,因此实验学校“完全谈不上暴利”。
“收费合理”的说法倒是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可。“每天来回坐公交车还要两块哩”,一位小孩的奶奶说。老人把实验学校看做小孩成长的依托。
对于这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来说,实验学校最大的吸引力还在于周秀珍在当地的名气。早在1982年从重庆幼师毕业的时候,周带来的全新教育方法,就在小镇引起了震动。
当年这位教育战线上的新秀认为:幼儿教育应当以培养小孩对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周最初在永乐小学学前部任教,对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试的做法心怀抵触。
“这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内行对她的观点和方法非常认可”,曾经和周秀珍做过同事、现任仪陇县教育局永乐教育督导组主任的何超德回忆说,“但是(这种观念)当时太前卫了,农民接受不了”,“家长限于自己的认识水平,认为花钱供小孩上幼儿园,就应该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
20年过去后,周秀珍的观念又增加了新内容。她在实验学校的网站上承诺:“每天给每个孩子一句表扬,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她还在2004年自费出版的《生命之悟》中谈到:“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更没有无可救药的孩子,只有不具备能看到孩子长处的眼力的教育者。”在这本200多页的格言体文集中,她用了近30页的篇幅记录自己的从教体会。
这一次,周秀珍得到了家长的理解甚至热捧。小镇上开学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周秀珍率领老师们迎接前来报到的学生。她抱起素不相识的小孩,温馨地亲上一口。如果是男孩,她就说“好儿子”;如果是女孩,她就说“乖女儿”。这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大街上,家长们从来都不拒绝。
“当然不能排除,这也是一种广告策略”,杨长清承认,“毕竟民心是民办教育的基础”。实验学校规模最大时招收了近300名学生,“谁也不想自家娃娃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家长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