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时,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有一年,牛根生去内蒙古巴盟的蒙牛分厂,途中下车买瓜,瓜农看过电视,认出他是老牛,坚决不肯收他的买瓜钱。这位瓜农告诉牛根生,自从家乡来了蒙牛,他们家养了牛,挣了钱,盖了房……最后,好说歹说,硬塞给老牛两个大西瓜。
| |
“让许许多多不认识的农民受益!”这是蒙牛人最质朴、最基础的社会责任观。在蒙牛人眼里,把企业扎扎实实做大做强,让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通过蒙牛的“产业链”致富,这就是一个乳品企业最重要的一份社会责任。
提起蒙牛,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它的“火箭速度”。短短8年内,蒙牛从成立之初排名第1116位迅速成长为中国牛奶第一品牌,并以日产销量超过万吨的业绩,成为全球液态奶市场的“总冠军”。而在火箭般快速成长的蒙牛身后,300多万奶农脱贫致富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8年来,蒙牛为西部贫困地区创造了超过100万个就业机会,在生产基地周边建立奶站3700多个,累计发放收奶款接近200亿元。建立起联结“亿万消费者,千万投资者,百万农牧民,几十万劳动大军”的庞大产业链,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大的造饭碗企业”。伴随着蒙牛的壮大,一首新民谣也开始在草原上流传:“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国家统计局所属的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说:目前在中国,消费者每喝3杯奶,就有1杯是蒙牛牛奶。2006年,液态奶、冰淇淋、酸奶蒙牛销量均居第一。蒙牛把企业比作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方方面面的利益都必须得到兼顾,如果忽略或损害了其中的某个环节,链条就断了,生态圈就没法再循环下去了,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自己。所以,蒙牛让大家受益,最终也是企业受益。
只要是关系经济繁荣、国家民族的大事,蒙牛就一定要站在前列
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视察奶业工作时深情留言:“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一个多月后,蒙牛率先投入1亿多元,与中国奶业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人民日报经济部等单位共同发起了“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大型公益活动,按照每人每天一包的标准,免费为全国500所贫困地区小学的在校生供应一年蒙牛牛奶。
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决策人,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和总裁杨文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500所小学大都选在老少边穷地区,并不具备购买牛奶的能力,对蒙牛的拓展市场没有直接促进作用,而这一个多亿的资金,对蒙牛来说也不是小钱,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拿出这样大一笔钱做这项公益活动,压力可想而知。董事会就此有过激烈辩论,经过反复耐心沟通,牛根生和杨文俊最终说服了各位董事。
“牛奶被誉为‘最完美的食物’,但我国的人均饮奶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在许多贫困山区,居民的人均饮奶量只有城市人均饮奶量的1/10。”杨文俊这样告诉董事会的各位成员,“这次免费送奶的公益行动,将促进公众饮奶习惯进一步增强,使中国奶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到那时候,蒙牛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投身公益、回报社会,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善举,更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深谙此道的蒙牛人,不论是在创业之初,还是在领跑乳业的今天,都一直把社会公益事业视作企业成长的重要部分。非典时期,蒙牛捐款捐奶1200万元,是全国首家为抗击非典捐款的企业;2003年教师节前夕,蒙牛向全国16个城市125万名教师每人赠送一箱牛奶,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牛根生说,只要是关系到经济繁荣、国家民族的大事,蒙牛就一定要站在前列。
持续的公益投入到底给企业带来了什么?蒙牛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建邦的切身体会也很说明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他所在的市场,“买三赠一”、“买二赠一”的价格战不断,但是,很少采取这种“买赠”的蒙牛,市场占有率却不降反升。一次到超市调研,王建邦从顾客对话里“偷听”到奥妙所在:“咱还是买蒙牛吧,人家是在给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奶,咱也应该支持一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让蒙牛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有了很大提升。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005年,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约占蒙牛集团股份的10%),创立“老牛基金会”,广泛用于资助失学女童和贫困大学生,帮扶五保户与农牧民,慰问英模人物与烈士家属等社会公益事业。
从小尝尽人情冷暖的牛根生对“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深有体会。他一手创办蒙牛乳业,也影响蒙牛形成了以“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建立与相关利益者和谐共赢的企业发展理念。蒙牛人认为,共赢就要30年、50年、上百年言行一致,就要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对国家对社会始终保持一贯负责。你赢、我赢、大家赢,这样才有可能赢天下。“一贯负责任”,已经成为根植于蒙牛的企业文化基因。
蒙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专家和业内的好评。蒙牛乳业不仅是“2006年最佳雇主公司”,还当选“最具社会责任感中国企业”,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企业公众形象报告评选中摘取“2006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