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前天,广州市规划局公布了亚运村规划的6个候选方案,市民可用投票的方式,对“心水”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本报昨日报道)。这体现了“开门办亚运”的行事风格,好事。
按照政府的规划,亚运村的建设全部吸纳社会资金筹办。
但是,亚运村的布局,只是整个亚运工程的一小部分,而且花费的还不是国库之公帑。其他的,动用公共财政资金的大手笔,姑且不论上千亿的市政工程投资,单讲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后期利用问题,能不能做到效益的最大化,避免“赛事落幕场馆凋零”的局面,就是要认真考虑的了。
去年底,政府决定:省市共新建11个比赛场馆,其中省属场馆5个,市属场馆6个,新建和维修场馆共约40亿元,全部由政府投入。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因为场馆建设的失控,成了亏损的范本。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当地政府专门建设或改建了36座场馆,但许多场馆因缺乏维护而破败不堪,吃了亏的希腊人总结原因:没有一个可靠的后奥运会计划,许多场馆在设计时完全没有想到奥运会结束后该如何使用。我们这里,大型的场馆的使用率问题,也一直成为大家诟病的对象。我国的展览中心或者展馆的平均使用率不足30%。2004年,广州琶洲新馆的使用率为18%,实在算不上高。几年后,一批新的场馆建成起来,使用效率和后期维护的问题,确实应该未雨绸缪,先想到的为好。
值得借鉴的是香港红磡体育馆。红馆建成后头两年,使用率分别只有55.7%和46.3%。但是香港成熟的市场运作机能发挥了作用。他们多年来不懈地进行市场推广,“四大天王”在里面跳来跳去,火热无比,到了2004年的使用率高达96.7%。在187项活动中,有147项属娱乐性节目,体育性质的活动则只有5项,另有35项则是演讲或聚会等活动。香港小,可资利用的大型场馆并不多,有这样的利用率是值得庆幸的。而广州在将来亚运会结束后,有这么多的场馆,体育赛事总是有限的,老百姓也没有天天开大型PARTY的雅兴;要搞“全民健身”的话,也要考虑个交通方便的问题,所以事先要有个安排。好了,我的提醒就到此为止,领导们在文山会海之间,尽快抽空研究我的建议吧。
三季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