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27日讯(记者 高一靖) 记者今天采访获悉,市妇联近日首次发布了青岛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本市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多达2万,缺乏亲情抚慰、祖父辈隔代教育观念滞后、学校监护短缺以及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难题成为留守孩子的四大“成长烦恼”。
据记者了解,去年9月底市妇联全面启动了针对本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首次统计出本市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多达2万。除此以外,市妇联还向即墨、胶州、胶南、平度等区市的600名留守儿童下发了调查问卷,之后又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对本市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组成、受教育水平以及学习生活情况等现状作了初步了解。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的未成年人,他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据市妇联儿童部工作人员介绍,本市2万留守儿童当中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有近五成,父母半年以上时间才回家一次的有三成;在这些留守孩子当中,觉得自己非常孤单的占38%,非常想念在外打工父母的占75%;另外,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收入水平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这些孩子的成长面临着缺乏亲情抚慰、祖父辈隔代教育观念滞后、学校监护短缺以及社会关注度不够等四大问题。
据调查显示,外出父母缺乏与留守子女的沟通交流、情感抚慰已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一个“成长的烦恼”。在与子女电话联系时,外出父母最常谈到的话题依次是:学习占82%、安全占58%、健康占 34%、听老师的话占31%、听从监护人的话占31%,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情感需求父母们则很少过问,由此,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29%的孩子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11%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14%觉得生活没有意思,7%想离家出走,甚至5%不想念书。
据市妇联儿童部工作人员介绍,本市留守儿童主要依靠缺乏现代教育意识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等祖辈抚养,因此特别需要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从物质生活、心理发育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引导;市妇联也将在今年全面推广村庄“父母学堂”和“代理家长”制度,为本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