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伊尔-96客机 [资料]
俄罗斯安-124大型运输机
[资料]
3月21日,俄罗斯伊柳申金融公司总裁亚历山大·鲁布佐夫,在接受《莫斯科之声》电台采访时说:“如果俄航空业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与中国这样也想在世界航空市场上占一定份额的国家合作,将非常现实。”
[新闻会客厅]中国开造大飞机 作为俄航空界重要人物的鲁布佐夫发表如此明确的意见,显然是在贯彻俄联邦工业署署长鲍里斯·阿列申的指示。阿列申曾在去年举行的中国珠海航展上说:“中国可能对与俄合作制造大型客机感兴趣,未来还可能共同建造大型运输机。
”
想靠跟中国合作翻身 原苏联是飞机制造强国,曾经创下年产飞机1500架的纪录,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都有自主研发和制造的知名品牌。尤其在大飞机制造方面,俄罗斯的整体设计和制造能力不俗。像俄总统普京使用的伊尔-96专机以及伊尔-76运输机和“逆火”图-26超音速轰炸机,都堪称世界上大飞机的典范。
苏联解体后,曾经强大的俄罗斯飞机制造业被挤出了世界三强之列。即便是经济大有起色的2005年,俄三大飞机公司制造的客机也只有7架。而且,由于飞机老化、飞行人员训练不够,俄罗斯近年来还成为了航空事故多发的国家:2007年前3个月就出了近十起事故,前几天甚至还发生了两架战机相撞的事故。
因此,俄罗斯在国际航空市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就连俄本国的航空公司,都把西方国家生产的飞机作为首选。俄《共青团真理报》的数据显示,现在俄航空公司共有150架外国飞机,虽然比例只占所有飞机总数的3%,但却承担了该国30%的航班任务。到2008年年初,外国飞机数量将达到300架,承担的任务将达60%-70%。
为了让俄航空业尽快摆脱目前的尴尬状态,俄政府开始加紧整合其内部资源。前不久成立了以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为首、包括“米格”、“苏霍伊”等俄航空制造大腕在内的巨无霸——“联合航空制造集团”,而且还加快了与外国航空公司合作的步伐。
瞄准中国航空业市场 然而,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俄罗斯在与“空客”及“波音”等公司合作“МС-21项目”时并不顺利。就在3月22日,俄航空界的元老、前苏联民用航空部副部长阿列格·斯米尔诺夫在接受采访时,也对俄与意大利合作研制的“超级喷气-100”支线飞机表示了担心。他说:“合作计划可以实现,但每架飞机造价3000万美元,而现有的飞机只有五六百万美元,市场前景可想而知。”
早在鲁布佐夫呼吁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之前,俄《商务报》去年11月就载文指出:“如果与中国共同努力,将俄公司设计方面的巨大优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及金融支持结合在一起,中俄将成为第三个最强大的航空制造中心。”
中国的航空市场被公认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俄《军工信使报》的数据显示,在最近15年里,中国国内飞机乘客的数量增长了10倍,大城市机场之间的航班数增长了15-20倍。波音公司的一份报告更是预计,在2025年之前,中国将需要总价值为2800亿美元的飞机。
想与中国共建新式平台 在接受俄《消息报》采访时,俄联邦工业署署长阿列申明确指出,一方面,俄可以用成型的大飞机产品与中国合作,另一方面,俄中双方还可合作设计新的飞机生产线。
他具体指出,俄在生产涡轮螺旋桨飞机方面经验丰富,有伊尔-76及安-124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且,俄中还可以“建设客机及运输机统一共用的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生产客机又可以生产运输机。
尽管俄罗斯对与中国合作充满期待,而且中国也已经发话说在研制大飞机项目上,并不排除跟外国合作,但中俄双方能否合作、以何种方式进行联合研制,还需要在大量细致的研究之后才能定夺。比如俄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中国分享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大飞机是姓“中”还是姓“俄”、知识产权如何划分等,这都将考验俄罗斯的合作诚意。(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