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省内一家食品安全网络宣称,由于过量使用催长素、膨大素、防腐剂、着色剂等,市面上销售的柑橘、苹果、葡萄、西瓜、香蕉等12种水果成了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害。消息传出后,引起很多市民的恐慌和忧虑,对深圳的水果市场造成了直接的冲击,销量骤降,出口订单纷纷被取消,经销商叫苦不迭。
权威部门出来说话,总算让消费者比较放心,但是,虚假的食品安全信息给水果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还一时难以消除。去年就有一则西瓜注水的假新闻,导致瓜农和经销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次,更波及到人们经常购买食用的12种水果。这类虚假信息一而再地出现,说明在食品安全的信息发布方面,确实需要加强规范管理。
食品安全的权威信息应该来自权威的食品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公共管理部门通过源头管理、专项检查、常规抽查、市场准入等手段防范有害食品进入市场,并及时把信息公布出来。如果相关部门也能够像公布蔬菜肉类检测信息那样,定期公布水果的检测信息,来自非权威部门的不实信息就很难有市场。
当社会上出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传闻的时候,相关职能部门就应该及时查明真相,如果真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并把更详细的信息和注意事项向公众说明白;如果信息虚假,就及时澄清,避免在消费者中间产生恐慌,也避免相关行业蒙受经济损失。同时,对公众来说,面对真真假假的传闻,也要多长心眼,多一分理性的判断和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比较敏感,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问题食品的消息不绝于耳,以至人们谈食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人心惶惶。虚假信息只能加重人们不必要的恐慌,也给相关产业带来危害,食品安全的信息发布需要慎而又慎。“毒水果”事件表明,无论发布信息者,管理部门还是公众,都要负起各自相应的责任,以避免虚假信息出笼和流传,避免虚假的食品安全信息危害社会。
对于水果行业来说,更应加强自律,在产供销三个环节严格把关。如今所谓的“民以食为天”,首先是要吃得安全,其次才是吃得好,品种丰富。水果是居家生活的日常食品,公众对水果的安全问题当然有更高的期待。这一事件虽然是个别网络和媒体摆的乌龙,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水果行业释放出了预警信号,水果行业要想恢复名誉、重建市场信心,就得要有十足的把握保证市面上的水果都能让消费者放心。(见A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