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阳:当初只想正面报道
“当初的报道是希望引导青少年健康追星。”根据王喜阳的回忆,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网络上也搜索到当时的一系列报道,都是走进校园,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当时甘肃省教育局对这个事件也很关注。
当时的报道或者真的给甘肃当地的学生们上了一课。但是让王喜阳没有想到的是,之后媒体的关注的焦点都在杨丽娟“追”刘德华这一事件本身,“媒体的报道有些过于集中了。”
王喜阳说,在最初杨丽娟的父母的确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能够达成自己女儿的心愿。然而,到了去年的下半年,王喜阳再见到杨丽娟的父亲时,对方已经流露出希望媒体停止报道的想法了。
在如今许多网友的评论中,矛头都指向了媒体,认为媒体的推波助澜让这个女孩愈发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而且杨丽娟的偏执在一开始就明显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不健康,难道王喜阳最初没有想过应该给杨丽娟找个心理医生?“我们不仅想到了,也的确这么做了。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心理专家兰国强去她家,希望给杨丽娟一些心理辅导,但是只跟他们的父母聊了十分钟,效果很不理想。”
兰国强:继续执迷不悟还会有事发生
“第一次见面我们都没有见到那个女孩,不过从她的行为来判断,她的精神肯定是不健康的。”心理专家兰国强回忆,当时只记得杨丽娟的父母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健康。“那次我们去她家,刚说明来意,她的父母就婉拒了我们的好意。其实,我们当时是希望提供他们一个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因为在那个家庭里,父母坚持以女儿为中心,他们一切唯女儿是从。而这个女儿则是沉浸在自己的‘梦’里,坚持要见刘德华。这个时候,她需要的是父母的正面引导。遗憾的是,她的父母,可能是因为老来得女吧,太过宠爱她,处处都顺着她。他们以为,让女儿见到刘德华,完成这个心愿,让她度过这个青春期就没事了。但其实,我在当时就说过一句话,即使见到了刘德华,对杨丽娟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兰国强说,他很理解父母不愿承认女儿心理出现偏差的事实,“最初我判断杨丽娟只是一种强迫症,她执着于某些事情。但到了今天,我觉得她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种精神上疾病的层面。心理问题的阶段,还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说服她。但到了精神层面的问题的话,就要借助药物,甚至需要入院治疗了。”
当初就预计到这家人如此执着追星,会有严重的事情发生,只是兰国强没有预计到会是杨丽娟的父亲发生不幸。“见到了刘德华,她下一步可能就会想嫁给刘德华。但真的让她嫁了,还是没用。她已经对‘追’刘德华这个行为,进入到一种执迷不悟的状态。”在分析杨丽娟的病症时,兰国强还提到一个细节。因为杨丽娟从15岁梦到刘德华开始,就辍学在家,她的人际关系上是断层的。现在她和她母亲需要的是外界舆论的正确引导,让她们可以有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她已经偏离正常人的行为和思维相当远了。她继续这么执迷不悟,恐怕还会有事情发生。”
13年疯狂追星史
1994年一天晚上,杨丽娟突然梦到一幅刘德华照片,两边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她觉得是缘分,于是开始辍学,“专职”在家迷恋华仔,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此后三年,杨丽娟做同一个梦,一次在杂志上,竟然看见梦中的照片,使她对华仔益发思念,更想与他相见。
1997年,杨丽娟首次来港,立即跑到刘德华歌迷会“华仔天地”的会址,但只见门外贴着华仔的照片,并没见到本人。
2004年,杨丽娟再来港时,走到华仔的住所门外苦候,但最终只能通过声称是华仔邻居的夫妇,将一封信转交偶像,其母2004年陪她来港时跌倒,至今仍未痊愈,走路得以拐杖辅助。
杨父卖房、借债倾家荡产筹募旅费让女儿去见华仔。
2006年,杨父到医院卖肾,但被院方拒绝,此事被媒体曝光。
2007年3月,68岁的杨父行动非常不便,但仍然携54岁的妻子和28岁的女儿,以双程证来港。
2007年3月25日,杨丽娟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终于与刘德华单独合照,但仍感到不满足,要求签名和单独聊聊,遭到拒绝。随后杨父试图出门拦截刘德华专车,但也被阻止。
2007年3月26日,杨父和妻女在通宵快餐店内栖身,随后一怒之下留下遗书,跳海自杀,控诉刘德华无情无义,并留下遗愿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并为其签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