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明末清初,曾是北碚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
她,是北碚三宫八庙之仅存者,饱经沧桑300多年,依然屹立嘉陵江畔。昨日,穿过一个汽修厂,走过一段狭窄的小径,记者在北碚区文星湾一巷33号,见到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并带吊脚楼特色的古老建筑——文昌宫。然而,文昌宫如今已成危房,处于摇摇欲坠中。
见证同治年间大洪水
据史料记载,该建筑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300多年。她曾是周边群众顶礼膜拜的地方,每天都是香火繁盛。
清乾隆四年时,曾进行过整修。
“清代同治皇帝年间,发了一次大洪水,淹到文昌宫的下面,当地人称罗汉洗脚。1981年,北碚也发生了一次大洪水,不过水位比同治年间的低多了。”昨日,家住文昌宫的居民吴大伦,带领记者在文昌宫后见到一块清代同治年间的石刻,上书:“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岁六月十七日,水涨至此。”后经水文专家测定,这个水位是海拔高度213.99米。吴大伦回忆,洪水过后,政府就派人在文昌宫后的石壁上,刻录了这个罕见的水位高度。至今,当地人只要一提起文昌宫,就会想到这个石刻。
卢氏兄弟曾在此办公
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介绍,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割据,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交界处之嘉陵江三峡地区,盗匪猖獗,各场镇举办团练自卫。1916年春,川东道尹设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营,负责上起合川县沙溪庙、下至磁器口嘉陵江两岸50公里内48个乡镇治安清匪任务。1923年改设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迁驻文昌宫。
1927年3月,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其弟卢子英随来北碚,一住便是23载。1933年,卢子英代行局长职权,主持日常事务。而卢作孚则把精力集中在民生公司和一些社会事务上。星期天才返回北碚,了解工作情况。“卢子英把家都安在了文昌宫。吊脚楼就是他的家。”
卢作孚两兄弟为北碚建设做了很大贡献。到1949年解放,北碚已是举世闻名的模范区。当年,冯玉祥将军写诗盛赞:“区长卢老四,精明又要好;作孚升次长,区政难顾到,遗缺补其弟,地方都欢笑。”
1923年至1936年,文昌宫一直是峡区治安联防机构;1936年至1950年,成为北碚最高行政管理机构。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通知,川东行署迁驻北碚,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北碚市。次年,川东区撤销,北碚划归重庆,改市为区。
变成危房摇摇欲坠
“以前这里有三个正殿,还有很多不错的雕刻,后来都毁了。”在吴大伦引领下,记者看到,整个文昌宫属穿斗结构,在面向嘉陵江一侧,几根从石基上撑起的柱子,牢牢顶住从上面延伸出来的房子,形成了典型的吊脚楼风格。而透过天井上的图案精美的瓦当、纹路造型独特的残留阶石和抬梁上精湛的木刻,记者依稀可感到当年繁盛时的气势。
北碚区文广新局文化文物科有关负责人介绍,文昌宫在1993年就成为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应该是“谁使用,谁负责”。然而,昨日在现场看到,由于住户的分割,曾经宏大的文昌宫如今已成“蜂窝”——20多家人各据一室挤于其中。记者寻找半天,也未见文物保护标志,却只见两块危房警示牌:一块是1999年所挂,一块是2004年所挂,写着“基础风化,砌缝酥松,白蚁蛀蚀”。
北碚区天生房管所有关人士说,文昌宫所有权归他们,但他们一直不知道这是文物,也无人告知。作为危房,他们不会再投入,而考虑将其中居民搬迁。至于文昌宫何去何从,要根据区里统一规划决定。“我们认为没什么价值,倒觉得应该拆掉。”
“肯定应就地保护,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面对文昌宫的尴尬现状,北碚区文广新局文化文物科有关负责人表示,按她个人想法,应该把文昌宫建成一个北碚发展史的陈列馆,但这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和资金推动。(感谢艾远兴老人提供线索)
记者 李心成/文 陈启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