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06北京十大志愿者颁奖典礼”评选结果在二十一世纪剧院揭晓。韩崧、杜大卫、梁苏会等10人荣登“十佳”。其中,来自美国的杜大卫是该评选活动创办以来,第一位当选“十佳”的外国人。
在北京生活了6年的杜大卫,坚持为北京各个街道、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挑错,并促使它们更正。在他的建议下,曾经的“W.C”被改成了国际通用的“toilet”,特别是在博物馆馆展中经常出现的thefirstyear ofQianlongReign(乾隆元年)被改成了能让老外明白的A.D.1735(公元1735年)。
2003年,北京市政府成立ebeijing官方英文网站,杜大卫被聘为网站的特邀教授,一直为网站义务提供帮助。
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志愿者协会等17家单位联合主办。十大志愿者评选活动始于2004年,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评选活动的报名参选人员增多,比往届翻了一番;同时,社会关注度提高,今年共有33万人参与网络投票。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和社会团体均可报名参加该评选活动。从事志愿服务一年以上、15周岁以上北京居民,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外埠人士、外籍人士,均可成为评选对象。
对话杜大卫
将动员老伴一起挑错
在昨天的颁奖典礼上,身穿红黑相间唐装的“老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作为首位获此奖项的外国人,您有何感想?
杜大卫:我的感觉是,“老杜”是个有用的人。(大笑)
记者:为何会想到给英文标识挑错?
杜大卫: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个外国人了解中国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去中国的博物馆,但几年前,我发现北京一些博物馆和街头的英文标识让人看不懂,于是便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记者:6年来,您还记得自己挑了多少英文标识错误吗?
杜大卫:具体多少记不清了,我除了在二外的工作,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北京城里转悠,现在街上指示牌和博物馆里的英文标识基本都纠正过来了,下一步我要专门替饭馆的菜单纠错。
记者:您挑错的事,家人支持吗?
杜大卫:我的妻子和儿子都在美国,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准备等老伴退休后,也动员她来中国,和我一起纠错。(笑)
记者:北京就要办奥运会了,您有哪些设想?
杜大卫:我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个“askme(问我)计划”,即让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们在身上佩戴“askme”的标牌,去王府井等外国人比较多的地方服务,一方面能提高志愿者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能给外国人提供帮助。
链接
十大志愿者主要事迹
杜大卫 美国人,连续6年致力于北京街头英语标牌改进并义务为本市官方英文网站提供语言服务。
韩崧 眼科医生,多年坚持为边远贫困地区群众进行义诊医疗服务。
梁苏会 清华大学学生,多年参与儿童陪护和家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并参加了第15届多哈亚运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
王丽丽 首都经贸大学学生,长期坚持与艾滋病感染者进行心灵沟通。
王遐方 解放军副师级离休干部,倡导并参与成立全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组织、担任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
王伟力 志愿者,关注盲人残障人士,长期为盲人讲电影,致力于残疾人能力培训。
卢子明 律师,长期志愿从事“维权助残”法律服务工作。
张振华 76岁高龄老人,虽患多种疾病却长年为贫困家庭学生捐款。
楼必成 身残志坚,服务社区的残疾人志愿者。
孟祥贤 十几年如一日开展法律法规、文明礼仪、公民道德、青少年自我保护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