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扬中农村走一走,发现这里又添新景观——社区成了村里最大最漂亮的房子,平均都在300平方米以上。白天,一些村民来这里的市民学校听课或参加就业培训,到农家书屋看书,还有找保姆的、办保险的、看病的、咨询政策的,络绎不绝。
扬中是全国首批80个小康县(市)之一。但丰厚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长出鲜艳的文明之“花”,相反,一些陈规陋习还不同程度地潜滋暗长。于是,扬中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并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的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结合,实行一票否决制。目前全市75%的行政村已建起社区管理平台,其中40%的农村社区已经达标。2月16日,苏南五市深化社区服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联席会80多名代表在扬中参观考察时,许多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引进不是“复制”。该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农村社区以村两委会为主导,以村文明新风理事会、志愿者服务分站、老年人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等组织为支撑,以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为平台,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保障事业、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文体教育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服务。
新坝村是第一批吃“奶酪”的先行者。村委会兼社区主任戴玉勤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社区成了为农民服务、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明晰了村“两委会”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定位。过去老百姓许多摸不着门、找不到人的事,现在在家门口一会功夫就办好了。
扬中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村引进社区管理几年来,总体上看发生了以下变化:
村干部“变脸”,为农民服务成了村级组织的重要职能。全市各农村社区服务站都设有低保受理、老年优待、政策咨询、家政服务等20多个服务项目,其中50%为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新扬社区王主任说,我们原来村“两委会”干部都在现在社区的相应岗位上兼职,新的身份决定了我们新的工作取向和内容,现在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用在为群众服务上,许多农民都说现在的村干部和以前比,像换了个人一样。除了搞好市里的规定服务外,各村还把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自选项目,优先解决。在一次“村民最关心的事”问卷调查中,改善环境的要求高居第一。尽管村里每年只有近百万元收入,但还是想方设法投入500多万元,修通了村级道路,路旁还搞了绿化亮化工程,全村绿化覆盖率30%以上,村民出门就是水泥路,夜晚再也不用走黑路。村里还成立垃圾清扫队伍,实行垃圾袋装化,日产日清,每年仅这项费用,村里就要补贴近8万元。
乡风“变清”,农民成为文明新风主角。为加强农村文明新风成长的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市委从机关选派105名青年干部到农村社区挂职指导,各村配有1~2名文体指导员,建立各种文体娱乐队伍,并聘请一些专家能手辅导,许多土生土长的社区文化体育项目得以“复活”,同时注入现代元素。新扬社区就有太极拳、老年健步走、中老年手绢舞、划船队、文艺队等20多个文体队伍,400多村民参加,仅老年健身队就有80多人长年活动。不仅如此,各村还成立了文明新风理事会,结合新时期扬中精神,广泛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法律与我同行、争做文明市民等实践活动,树立各自的社区精神,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和文明乡风的形成。
人情“变暖”,农村“爱心长城”越长越高。广宁社区郭玉妹书记说,现在社区不仅管农村,还管辖区单位,借助他们,资源共享,对建设平安农村、和谐农村都带来了很多好处。像我们社区近几年帮扶的3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辖区老板资助的。今年就要毕业的谢勇军,父母都长期患病,仅靠一亩二分田和父亲拖板车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当时他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后,父母要到银行贷款让他上学。社区得知这个消息后,找到陈老板、王老板等几个人,他们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陈老板当时就拿出一万元请社区干部带给谢勇军。据扬中市社区服务中心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社区累计结对帮扶特困家庭2477户,农村低保户应保尽保,对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和军烈属,还实行联系人定期走访慰问制度。
本报记者 董超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