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日,是石市城管局组建5周年纪念日。5年来,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悄然间发生着嬗变——道路越来越通畅,夜晚越来越明亮,容貌越来越靓……省城正在从原来的小气、俗气、土气,向着大气、雅气、洋气转变。
一根热线连万家12319的服务宗旨:一诺千金、一呼百应、一路绿灯、一办到底
“您好,这里是12319城管便民服务热线……”在市城管局一楼指挥中心大厅,不断响起这样的声音。几年来,这里的接线员热心为每一位打进电话的市民解答问题;现在,这条热线则成为城管服务市民的重要窗口,被市民誉为“城管110”。
城管便民服务热线的号码,最初是96116,后来根据建设部的要求,改为全国建设系统的统一特服号码12319。号码变了,但服务宗旨没变,依旧是“一诺千金、一呼百应、一路绿灯、一办到底”。
说起这个服务宗旨,还有一个小插曲。市城管局局长崔金刚介绍,当时拟定的服务宗旨,最后一句是“一查到底”。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吴振华看到后,建议改成了“一办到底”。
“别看仅仅改了一个字,其中却包含着更深一层意思:用‘查’字,说明我们更多的是从管理者的角色出发的,缺乏服务意识;改用‘办’字,则直接体现了服务意识,与我们的工作更相符合。”崔金刚说。
从2003年6月市城管局开通城管便民服务热线到今天,这条热线累计接听市民来电近20万个,受理率达100%%,办结率达98%%以上。
“在每一个电话的背后,都是市民期待和求助的眼睛。”作为一名普通接线员,李炜对此深有感触:无论是路灯不亮了,还是路面丢失了一个井盖,或者是管道跑水了,如不及时解决,都将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
为了将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解决,整个城管系统建立了一套时刻待命的三级处置网络,接到12319的指令,抢修人员必须应声而动,45分钟内赶到现场。
于是,黑了的路灯又亮起来了,丢失损坏的井盖补上了,塌陷的路面填平了,跑水的管道修好了。
“12319这条热线的有效运转,使得以往城管工作由责备多、投诉多、曝光多,转向咨询多、建议多、表扬多。”崔金刚曾如此高度评价这条热线的作用。
民心工程暖民心一条条小路修平了,一盏盏路灯点亮了
“这条路修好了,也就名副其实了。”指着崭新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住在清水街附近的李女士说,原先,这条小街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根本不配“清水街”这么好听的名字;现在修好了,居民出行也就方便了,“市政府又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
像清水街一样,原先路面破损严重、坑洼难行的北后街、青年街、阜康路、钟旺街、电大街等33条小街巷,在2006年都整修了一遍,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他们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了。
从2004年开始,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市城管局对城区破损严重、超期服役的小街巷进行全面整修改造,并逐年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3年下来,共投资近亿元,整修小街巷140条。
路平了,灯也要亮起来。2005年和2006年,市区共有330条无路灯和路灯照度低的小街小巷安上了新路灯。
“对小街小巷,原先是能照明就成,这次根据车流人流情况和道路宽窄,科学确定光源,多采用了密封好的高压钠灯替代原先的汞灯。”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说,为将这件民心工程办好,在施工时,他们从居民需求出发,确定灯具的选择、灯杆的安装位置和灯臂的长短等。
“路灯亮了,出行不再摸黑,夜里走路就踏实了,晚上回家也安全了!”市民李小姐晚上下班经过青富路时,几盏新式路灯总是将这条小路照得亮堂堂的。居民们晚上开始走出家门,在路灯下散步、健身。
不仅是路和灯,关乎民生的公交、供水、公厕等公共事业,这几年都是市城管局工作的重点。
——2006年4月,市公交总公司对市区47条线路公交车的开行时间进行了延长;
——目前,城区日供水能力80万立方米,市民都可饮用上放心水;
——5年新建、翻建、升级改造公厕90座,水冲公厕、生态公厕、移动公厕相继出现;
……
“我们就是这座城市的‘大保姆’,就是为市民服务的。名字叫‘城市管理局’,实际上就是‘城市服务局’。”近年来,这是崔金刚最常说的一句话。管理实现无缝隙曾经存在的“见利益就争、见困难就躲”的现象消失了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形象。
每100平方米的路面上,可以有几个烟头?一个烟头最多可以停留多长时间?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细微的问题。但是,市城管局竟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每100平方米路面,果皮、纸屑、塑料不得多于4片、烟蒂不得多于6个;路面明显废弃物存放,不得超过10分钟……
能够做出如此精细的规定,足见这座城市管理的精细程度。
而此前,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如何彻底改变省会小气、土气、俗气的状况,按期实现“省会大变样”的目标,关键看城市管理,更进一步说,就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在这种背景下,“无缝隙”管理工作法应运而生。
“它有4个工作步骤。‘查漏’,就是查找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缝隙和漏洞;查找出来了,还要按照法律、法规和职能要求,及时解决,这就是‘补缺’;解决了个别问题,不等于就解决了这类问题,针对媒体经常曝光、市民经常投诉、容易出现反复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明确了责任人,则要进一步优化管理网络,构建新的工作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崔金刚如此解释“无缝隙”管理工作法。
首次“查漏”,一下子就查找出了356个,涉及公交、供水、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个方面。
问题找到了,如何解决就不难了。条分缕析后,该是谁的责任,谁就管起来,不该你管的事,你就别插手。这样一来,几家单位争着抢着干的工作有了明确的责任单位,无人问津的管理真空有了新的主人,城市管理中“见利益就争、见困难就躲”的现象消失了。
“无缝隙管理就是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让城市管理的触角覆盖各个层面,彻底消灭管理‘死角’,从而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崔金刚经常这样告诫属下。从“暴力”到和谐对于占道经营,“堵”不如“疏”。
这段路上有商贩,是因为市民需要
三四年前,个别商贩的“暴力抗法”与个别城管队员的“暴力执法”,屡见报端,备受关注。“暴力”成为当时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为什么城管队员付出了很多,流了汗,甚至流了血,市民反而不满意,有意见?”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提出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莫非是不可调和的?显然不是!
在经历血的教训和长时间的思考后,市城管局开始转变管理思路:城管执法人员应正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执法时应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千万不能激化矛盾。
“对于占道经营,‘堵’不如‘疏’。这段路上有商贩,是因为市民需要,清理了商贩,市民也不方便,不如由政府出面,建设一批低档菜市场,把商贩引进去。这样既解决了占道经营难题,商贩生计又不成问题。”崔金刚说,城管执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所面对的对象多是社会弱势群体,如城市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周边失地农民等。既要管好城市,也要为他们的生计着想,城管才能避免“暴力”,走向和谐。
思路变了,便民利民的政策不断出台:公开拍卖西瓜摊、修车摊、冷饮摊、书报亭;对街道实行分级管理,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允许商贩在部分小街背巷公开摆摊设点……
“同样是执法管理,思路一变,结果马上就不一样。原来的相互对立和暴力冲突,逐渐向现在的和谐相处转变。”崔金刚感慨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