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图中这种对抗式的执法现场,人们已经司空见惯。
郑州:流动摊贩解禁箭在弦上 摊主担心生意竞争加剧城管忧虑执法会更难
本报记者 邓红阳 每天早上5时起床,草草地洗完脸刷完牙,来不及吃饭就蹬着三轮车来到水果批发市场,什么水果新鲜,价格适中,就批个一二百斤,然后来到车站或菜市场前的马路上摆摊,抽空买个烧饼充充饥,看见城管人员就跑。这就是李小华在河南省郑州市的马路摊生活写照。
“听说郑州也要解禁马路市场了?”李小华瞪着大大的眼睛问记者。
“听伙计们说,上海都允许在马路上摆摊了?是不是真的?如果那样的话,我这生意可不好做了!会有更多的人来做这行。”别看这个马路摊,它养活了李小华多病的妻子和上小学的儿子。
李小华的消息是准确的。据了解,今年“五一”前,上海城市设摊导则将出炉。郑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赵书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郑州目前已经开始着手规划一些区域,让马路摊贩规范有序地进行经营,但解禁马路摊的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形成。
城管的疑虑:执法会更难 “一个摊的背后就有几张嘴。他们也不容易,谁没有同情心呀!但同情心又和自身的工作是个矛盾。管,可能断了一个家庭的生计;不管,就是渎职。说实话,马路摊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仅靠批评教育,有时难以奏效;强制执行,又难免遭遇冲突,的确很让人难办。马路市场解禁以后,马路摊贩会更加难管。”郑州市中原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二中队副队长王伟杰从事城管工作近10年,对马路摊主也抱有一份同情,今年3月10日,他在工作中发现一卖菠萝的小商贩在路边占道经营,便上前将其劝离,摊主很配合,但另一名摊贩突然出手,将王伟杰打得满嘴流血。
其实,王伟杰被打并非个例,在许多人看来,执法人员和街头无证流动摊贩好像是相生相克的一对冤家。记者了解到,不仅是郑州,国内很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打击马路摊,以维护市容环境的“体面光鲜”。
不少一线城管执法人员都有这样的想法。“马路摊主中有的家庭确实很困难,这值得大家同情和理解,但也有一些属于投机取巧,欺诈牟利,两者有时很难区分,政府在决策时,应予充分考虑,防止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他们认为,马路摊可以分为市民生活必需和非必需两大类,比如修车、修拉锁、卖菜和卖早点的马路摊,如果对这一类马路摊一律打击,会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一些卖水果、卖烤红薯之类的小摊,则可划定区域,满足市民需求;对一些算卦、宣扬封建迷信的马路摊,要坚决依法打击取缔。
一线城管执法人员担心,“如果一旦放开,政府设定的限度是否有效?无照摊贩会不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冲击?”
市民心声:流动摊贩宜疏不宜堵 “你看,在大超市和大饭店门口,有不少推车的商贩。我买他们的东西,就是图个方便、便宜、新鲜。”郑州市民刘军指着记者眼前的流动商贩说。
在学校工作的郑州市民陈小红对流动商贩也持宽容态度:“城管管得这么严,为啥流动摊贩没有消失呢?我认为,这与市民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乃至消费文化等都有关系。不可否认,流动摊贩出售的商品价格便宜,有些商品在超市里买不到。对流动摊贩,管理部门不宜简单地封杀,而应因势利导。小摊小贩想在商店或市场内守法经营,却无奈市场里摊位不足、摊位费贵,把原本靠小本钱起步的流动商贩拒之市场门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门口都立起了‘严禁小商小贩进入’的醒目标志。流动商贩带来的‘乱’不是放开之错,而是因为管理没跟上。”
专家说法:解禁考验城市管理 对目前政府管理马路摊的现状,河南农业大学法律系主任杨红朝有着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于市民来说,一方面,看到马路摊主在城管执法人员的追逐下狼狈逃窜,车辆、物品被缴,不免对这些生活在边缘状态的群体生出一份同情;另一方面,看到这些小商贩因为占道经营堵塞了道路,影响了交通,市民又不免会产生抱怨和愤恨。而有不少市民,一看到城管执法人员取缔马路摊,便说商贩生存不易,有同情心;而一看到街面秩序混乱,又反过来指责政府管理不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处境比较尴尬:管得太松,商贩阻街、假货泛滥,政府必然难逃管理不力之责;若使出立竿见影的手段,又很难避免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商贩们的尴尬境遇惹人同情,政府的形象却很可能受到伤害。如何对待、管理马路摊贩,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难题,也是舆论争议的焦点。”他认为,完全禁止马路摊的做法,是将管理简单化,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满足市民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而马路摊从禁止到限制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对城市管理认识的深化。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牛苏林认为,政府对马路摊解禁,体现出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也更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样的决策,既需要城市管理者对都市边缘群体生存权利的尊重,对城市普通市民生活需求的真切体察,更需要对“文明城市”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这些解禁政策付诸实施后,摊贩、市民、城管三者之间又会发生怎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对城市决策者的考验。”
本报郑州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