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校财务处长面对巨额贷款的心理感受:“上挤下压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
经过近10年超常规的发展,哈尔滨一所高校的校园面积和在校生数量均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而超常规发展的背后却是高达十几亿元的银行贷款和高校财务风险。
“说是还本,还不如说是‘倒本’”
这位财务处长说,惊人的建设速度背后是非常大的银行贷款数目。据统计,学校建设项目决算总额是10.55亿元,需付息16893万元。从2000年开始,学校先后贷款12.1亿元,目前已还5.2亿元,6.9亿元未还,如果加上今年准备贷的1.5亿元,学校整个基建项目贷款率就达到了80%以上。
他说,除去这些贷款,为新购土地学校去年向外借款2700万元,从2002年至今累计拖欠施工队1.8亿元。学校目前的负债率已达到32%,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超过20%的负债率就属于高风险了。
据了解,学校今年需还贷款本金7700万元,需还利息5000万元,合计近1.3亿元。2008年到期的数额更大,要还的本金就有两亿元。按还贷计划,学校的还款压力将持续到2013年,到2013年还有7000万元的贷款要还。
这位财务处长说:“在收入不减少、支出不增加的情况下,学校的收入刚够还息的,还本根本不可能。如果再不出台相关政策的话,这些贷款10年、20年甚至30年后,也还会是这么多。”
“我这个财务处长不用干别的,就是不停的‘倒贷’。最近四年,学校一直在借贷、还贷,但贷款本金基本没动,学校在七家银行的贷款余额并没有减少,所还的5.2亿元是几年累计倒出来的,说是还本,还不如说是‘倒本’。”
面临窘境——“上挤下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他说,为解决还贷和还债,学校今年准备在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1.5亿元,用来还拖欠施工队的款;硬贷款1.5亿元,“这钱基本上都是用来‘倒贷’,‘以贷还贷’”。
这位四十年来血压保持正常值的高校财务处长,2005年血压涨到了110/170毫米汞柱。他用“上挤下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12个字来形容自己和学校面临的压力和窘境。
——上挤下压:高校实行国库金融支付形式以来,学校并不适应,目前学校的收费需全额上缴财政账户,花销需事先做预算,但还贷款的钱从哪里出?按高校财务规定是不允许做赤字预算的,预算必须做到收支平衡,但实际需还贷的支出资金远大于收入部分,因而想通过做预算来还贷款根本行不通。同时,基层部门和教师对于支出并不理解,许多项目财务部门无钱支出。由于存在一些年初预见不到的意外支出,会出现预算做不准的情况,这使得一些项目的预算费用提前被用光,而出现多部门伸手,资金却已用完的窘境。
——四面楚歌:一到还本付息的时候,7个银行都来伸手要钱。现在学校不贷不行,不贷就还不上本金,有一次还本付息没还上,就会产生不良记录,就会进入银行网络的黑名单,再想从银行贷款就更难了,学校将面临生存危机。水、电、暖等部门也都在排队要钱,仅供暖费一项,学校目前还欠400多万元。
——十面埋伏:学校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学校贷款主要通过信誉贷款和质押贷款两种方式。目前质押贷款所占比重大,质押学校收费基本账户,所有银行都在看着收费账户,如果一旦还不上贷款,收费账户就直接被扣了,学校的脖子就被掐住了。
他说,学校目前在银行的贷款还有展期,如果将来出现“倒贷”倒不出来的时候,就只能用展期这个办法延长还贷期限。因为展期只能用一次,他现在没用展期这个办法,也是给下任财务处长留下一个过渡的机会。如果展期用完了,“倒贷”链条再断了,学校会怎么样,谁也不敢想。
还贷压力危及教学质量
这位高校财务处长说,还贷压力还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的积极性。现在学校的学生多、教师少,教师超量工作在所难免。但由于学校将收入用于正常支出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用来偿还银行本息,致使教学经费出现不足。由于没有资金,很多教师的超工作量奖金就发不出来,势必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想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也很难实现。在学校大规模扩招后,一些教学上相对薄弱的学科、专业需外请教师,但受资金困扰,学校目前每年只能拿出40万元来外请教师。“实际上,别说是40万元,就是400万元用来外请教师也不够,从这个角度说,肯定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位高校财务处长还指出,目前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实在太少,仅占学校总投入的26%,生均拨款仅为2891元,不及部属院校的1/4,使得学校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扩招是国家政策,使众多农村孩子受益,高校对国家的扩招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扩招的成本和压力却要由高校自己来承担。”
“如果政府再不增加投入,这些背负巨额债务的高校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未来,陷入重重危机,难以自拔。目前,高校只能是紧缩开支,抓紧时间‘倒贷’,过一天算一天。”
这位高校财务处长最后希望,在学校增收节支、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的同时,各级财政能够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高校负债风险。(记者王建威徐宜军)(来源:经济参考报)
|